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桐城派的中兴、改造与复归——试论曾国藩、吴汝纶的文学活动与作用
被引量:
8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桐城派自方苞揭橥义法,刘大椐标榜神气,至姚鼐义理、考据、文章之学问三事及阳刚朗柔,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审美标准的提出,其论文矩雉,大体具备。同时,方、刘、姚又以言简有序,清淡素朴的散文创作名噪一时,赢得“天下文章,岂在桐城乎”的赞誉。桐城派之名,至此而立。
作者
关爱和
出处
《文学遗产》
1985年第3期110-115,共6页
关键词
桐城派
文学活动
曾国藩
吴汝纶
复归
改造
审美标准
散文创作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78
引证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13
同被引文献
78
1
毛朝晖.
汉宋调和与“中体西用”论的生成——兼论曾国藩、张之洞的经学史定位[J]
.原道,2020(1):107-118.
被引量:2
2
王飞阳.
清代赋论的赋体书写[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4(2):98-105.
被引量:2
3
邱江生.
吴汝纶对发展我国近代教育事业的贡献[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3):45-49.
被引量:1
4
林培玲.
吴汝纶教育思想初探[J]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30(2):19-24.
被引量:2
5
徐寿凯.
吴汝纶与我国近代教育二题[J]
.江淮论坛,1998(3):87-92.
被引量:5
6
何景春.
晚年吴汝纶略论[J]
.安徽史学,1996(3):49-52.
被引量:3
7
邬国义.
吴汝纶与严译《天演论》[J]
.江淮论坛,1992(3):77-83.
被引量:13
8
赵刚.
吴汝纶使日与近代学制改革[J]
.教育评论,1987(3):62-66.
被引量:3
9
施培毅.
我国近代教育先驱吴汝纶[J]
.江淮论坛,1995(1):86-96.
被引量:14
10
江小角.
张裕钊与吴汝纶教育思想的共同特征[J]
.鄂州大学学报,2004,11(2):30-32.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8
1
朱秀梅.
力倡西学育人才 坚守古文存“道统”——吴汝纶西学思想与古文观念平论[J]
.中州学刊,2011(2):215-221.
被引量:4
2
张凤云.
守与变:桐城大师吴汝纶的文学传承与超越[J]
.安康学院学报,2019,31(4):33-36.
被引量:1
3
束莉.
晚清桐城派“中兴”的出版因素——以曾国藩、萧穆交游为中心[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20,38(2):29-33.
4
赵明.
从“学”到“文”:桐城流派性质之转变--以桐城诸子义理、文章之辨为视角[J]
.保定学院学报,2021,34(5):89-97.
5
王飞阳.
小学为本、经世为用:曾国藩的赋论思想[J]
.船山学刊,2022(6):117-125.
被引量:2
6
江小角.
吴汝纶研究综述[J]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4(1):77-86.
7
董丛林.
吴汝纶与曾国藩、李鸿章关系比较论——基于“文缘”“政缘”的考察[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2(1):22-27.
被引量:1
8
潘务正.
回归还是漂流——质疑吴汝纶对桐城文派的“复归”[J]
.江淮论坛,2004(3):109-118.
被引量:7
二级引证文献
13
1
王飞阳.
赋体“尚气”论[J]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23(1):38-58.
2
朱秀梅.
力倡西学育人才 坚守古文存“道统”——吴汝纶西学思想与古文观念平论[J]
.中州学刊,2011(2):215-221.
被引量:4
3
杨新平.
吴汝纶古文风格观新探[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2):98-103.
被引量:4
4
代利萍.
论吴汝纶古文创作中的“重文轻理”说[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17(4):82-84.
5
董根明.
吴汝纶史学思想探析[J]
.史学史研究,2018(2):46-52.
被引量:4
6
甘松,卢坡.
吴汝纶对淮军形象的书写及其意义[J]
.史学月刊,2018(8):52-58.
被引量:1
7
刘彦汝.
论吴汝纶的教育思想与文学观[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9(10):37-38.
被引量:10
8
卢坡.
从尺牍交往看张裕钊与吴汝纶对桐城义法的因袭与突破[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2(6):72-78.
被引量:3
9
苏梅桦.
吴汝纶的文学、西学及教育观[J]
.汉字文化,2020(19):69-70.
被引量:1
10
江小角.
吴汝纶研究综述[J]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4(1):77-86.
1
林斤澜.
诗话三事[J]
.山花,2006(7):46-49.
2
张齐生.
往日三事[J]
.金秋,2002,0(10):34-34.
3
田舍翁.
墨吏的幽默[J]
.中华魂,1999,0(10):27-28.
4
本刊编辑部.
业务员两三事之浮沉(中)[J]
.当代水产,2013(5):92-93.
5
李友唐.
耋年三事[J]
.金秋,2014(17):51-51.
6
宁俊红.
论古代“文章学”的兴起与嬗变[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2(6):168-172.
被引量:1
7
杜贵晨.
中国古代文学的“三事”话语[J]
.泰山学院学报,2004,26(2):10-16.
被引量:2
8
张志和.
《三国演义》思想意蕴试论(下)[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7(2):62-67.
被引量:2
9
魏强.
前七子三事考论[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2):29-34.
10
关爱和.
经学同文学的分野与冲突——以唐宋与清代古文运动为例[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4):1-8.
被引量:2
文学遗产
1985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