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试论桐城派文论的历史特点和美学特征
被引量:
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历来论者都认为:桐城派之所以能成为统治清代文坛前后近二百年的一个最大散文流派,是和桐城派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了我国散文创作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以义法为中心的一整套散文创作理论分不开的。本文试图就桐城派文论的历史特点和美学特征,作一鸟瞰式的考察。
作者
庄严
机构地区
芜湖师专学报
出处
《文学遗产》
1986年第4期72-80,共9页
关键词
美学特征
历史特点
桐城派
文论
散文流派
历史经验
散文创作
比较系统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4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14
1
吴孟复.
试论“桐城派”的艺术特点[J]
.江淮论坛,1980(5):72-80.
被引量:7
2
方铭,吕美生.
论桐城派[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3(1):63-80.
被引量:3
3
刘季高.
评“桐城派在社会主义社会有无作用”[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1(1):101-111.
被引量:4
4
许结.
说桐城派之“神”[J]
.江淮论坛,1987(2):75-81.
被引量:3
5
方铭.
桐城派评价新论[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0(1):65-68.
被引量:2
6
王镇远.
论刘大櫆在桐城派中之地位[J]
.江淮论坛,1984(5):105-113.
被引量:3
7
郁沅.
桐城派散文艺术风格论新探[J]
.学术月刊,1983,15(6):71-76.
被引量:1
8
吴孟复.
论刘大櫆与桐城派[J]
.江淮论坛,1983(4):58-64.
被引量:3
9
郁沅.
桐城派美学理论中的“神气”说[J]
.江淮论坛,1982(6):81-85.
被引量:1
10
刘季高.
怀天下之虑 立义法之帜——《方望溪全集》前言[J]
.江淮论坛,1982(1):57-63.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
1
汪龙麟.
桐城派研究的世纪回顾[J]
.北京社会科学,2002(1):131-138.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
4
1
施俊.
桐城派产生的历史因缘再辩[J]
.科教文汇,2008(27):216-216.
2
朱文婷.
追本溯源观变迁——从“神”“气”的变迁探讨桐城派“神气”说的发展特点[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30(4):135-136.
3
邢海霞.
桐城派序跋研究之回顾与展望[J]
.天中学刊,2017,32(2):106-110.
被引量:2
4
管才君.
刘大櫆生卒、著述及相关研究刍议[J]
.湖北社会科学,2018(10):115-121.
1
王兴华.
“人的自觉”与魏晋南北朝的美学思想[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38-46.
2
蔡仪.
论刘三姐[J]
.文学评论,1960(5):14-20.
被引量:6
3
邵宁.
论方苞对桐城派文风的开创及影响[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0(10):201-202.
4
吴秋芬.
脍炙人口处世联[J]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上半月),2006,0(4):2-2.
5
张翎.
浅谈姚鼐游记散文的艺术特色[J]
.青春岁月,2011,0(24):24-25.
6
蒋佳妮.
刍议李清照接受史[J]
.青年文学家,2013,0(1X):14-14.
7
叶琳.
《源氏物语》、《红楼梦》女性形象之比较[J]
.日语学习与研究,2000(3):49-53.
被引量:2
8
米兰·昆德拉,孟湄.
道路在雾中[J]
.新世纪文学选刊,2009(5):16-17.
9
杜海军.
“唐宋八大家”缘起[J]
.江海学刊,2003(6):86-86.
被引量:2
10
阮忠.
浚源疏流 体备思精——评林非主编的《中国散文大辞典》[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37(3):128-129.
文学遗产
1986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