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尽管悲怨伦理观在先秦是那样发达,尽管以悲为美的审美风尚在汉唐是多么盛行,尽管宋元时期已经出现了不同剧种的悲剧样式,中国的悲剧理论却仍然掩藏于历史深闺之中,人们很难领略到这位大家闺秀的"三春好处"。细心的学者可能在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中,领悟到一些宫调与悲情的邂逅之感;可能会从高则诚"乐人易、动人难"的真实告白中,把握到某些《琵琶记》的苦趣;还可能在钟嗣成的《录鬼簿》中,在对剧作家们的豁达凭吊中感受到一些苍凉的意绪。但是人们最终还是感到失望,元代终究没有出现蔚为气候的悲剧观念。蒙元黑暗社会之后的明代人,的确有一种躬逢明世的感觉。迟迟不出的中国悲剧观也应运而现,在理论的后花园中展示了其娇好的体态资质。这便是山徐渭,祁彪佳、陈洪绶和卓人月等戏剧家们共同呼唤而出的一轮明月——怨谱说。
出处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14-25,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