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汉代士的地位变化和司马迁的不遇心态
被引量:
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司马迁在《悲士不遇赋》中说:"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恒克己而复礼,惧志行之无闻。谅才韪而世戾,将逮死而长勤。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何穷达之易惑,信美恶之难分。时悠悠而荡荡,将逮屈而不伸。"生活在汉代全盛时期的司马迁为什么竟会感到"生之不辰"?这种强烈的不遇之感产生了什么结果?它们在历史上有何意义?本文拟对这些问题作一番探讨。
作者
尚学锋
机构地区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
出处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4-30,共7页
关键词
司马迁
汉代
心态
士不遇
分类号
K204.2 [历史地理—中国史]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9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9
1
黄依林.
论唐代宫怨诗[J]
.广西社会科学,1996(2):99-104.
被引量:5
2
陈静.
先秦至魏晋文人著述观念的变化[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0-67.
被引量:6
3
王娟.
宫怨诗范畴辨析[J]
.江西社会科学,2007,27(10):115-117.
被引量:7
4
陈传万.
从书籍编纂看中古文学的兴盛[J]
.文学遗产,2008(2):141-143.
被引量:2
5
张德苏.
汉代“设论体”赋的源头及思想变化趋势[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4):31-34.
被引量:2
6
孙少华.
汉赋礼仪功能的式微与文学意蕴的形成[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2(1):142-148.
被引量:4
7
刘国民.
从政治走向学术的困惑和孤愤——汉代三篇“设论”赋的诠释[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32(3):64-69.
被引量:1
8
蔡丹君.
西汉赋家的郎官身份对其赋作的影响[J]
.文学遗产,2013(5):27-37.
被引量:7
9
孙晶.
汉代悲士不遇赋中儒道思想的消长离合[J]
.绥化师专学报,2002,22(1):31-34.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2
1
潘链钰.
汉唐精神的另一侧面——“男悲女怨”的文化解读及其经学观照[J]
.北京社会科学,2014(8):18-25.
2
吴沂澐.
从《文选》设论三篇论文人著述观念的产生[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3(3):75-84.
1
侯绍庄,冷天放.
论司马迁及其《史记》的基本思想倾向[J]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1):72-83.
2
王绍东.
从《答客难》看战国与汉武帝时期君王的求贤与士人的不遇[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31(1):1-5.
3
李青.
西汉“士不遇”文学主题的凸显及其成因[J]
.世纪桥,2008(8):90-91.
4
王绍东.
论“三不朽”说对司马迁及《史记》创作的影响[J]
.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19(5):48-51.
被引量:1
5
池万兴.
从西汉“士不遇”赋看西汉文士的“不遇”现象[J]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43-48.
被引量:3
6
吴日林.
殷墟奴隶遗骨戳穿了孔老二“复礼”的实质[J]
.考古,1974(2):69-71.
被引量:1
7
瑞士传教士与红军将领一段鲜为人知的情[J]
.大江周刊,2009(9):58-61.
8
阳清.
司马迁遗著《素王妙论》考实[J]
.文艺评论,2011(2):128-131.
9
苏慎.
出处穷达三十年 未尝一日忘吾州——苏轼与常州[J]
.江苏地方志,2003(2):37-39.
10
谌旭彬.
王莽:天意不仁,以圣人为刍狗(复礼篇)[J]
.传奇故事(百家讲坛)(红版),2009(8):10-18.
文学遗产
1991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