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梧桐雨》和《长生殿》──两种悲剧形式
被引量:
6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一 大团圆结局历来是中国古典戏剧的一个重要形式,由此而产生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大团圆结局形式之中是否能够产生真正的悲剧。悲剧首先是一个理论问题,它作为文学的一种艺术类型,要具有它自身的本质特性,古往今来对悲剧描述的理论举不胜举,但基本上都认为悲剧的根本特点在于两点:一是冲突的不可解决,
作者
张哲俊
机构地区
北京大学中文系
出处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78-86,共9页
关键词
悲剧形式
《长生殿》
《梧桐雨》
大团圆结局
中国古典戏剧
艺术类型
本质特性
文学
分类号
I106.4 [文学—世界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38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38
1
刘安武.
《沙恭达罗》与《长生殿》──兼论历史题材的作品[J]
.湖南社会科学,2001(4):104-107.
被引量:3
2
阙真.
挫折、抑郁、自信、理想——从元杂剧看元文人的爱情世界[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5(3):93-98.
被引量:1
3
曹顺庆,吴兴明.
替换中的失落——从文化转型看古文论转换的学理背景[J]
.文学评论,1999(4):69-80.
被引量:45
4
段春旭.
两种文化熏陶下的爱情故事——《长生殿》与《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之比较[J]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9(4):84-85.
被引量:1
5
古今.
关于中国古典悲剧的几点质疑[J]
.艺术百家,1996,12(3):43-48.
被引量:1
6
刘彦君.
失落的同构──洪升命运与《长生殿》主题[J]
.艺术百家,1995,11(1):14-21.
被引量:3
7
孙京荣.
《梧桐雨》与《长生殿》创作心理同构初探[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29(2):52-56.
被引量:1
8
张丹飞.
中国古典悲剧论[J]
.贵州社会科学,1997(1):68-73.
被引量:6
9
郑传寅.
中国古典悲剧二题[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7,51(6):88-95.
被引量:3
10
田同旭.
论宋元戏曲中文人仕婚观的差异[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9(1):29-35.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6
1
张平仁.
中国古典“悲剧”研究反思[J]
.艺术百家,2001,17(3):13-17.
被引量:2
2
吉正芬,张爽媛.
《长生殿》的爱情行动素模式与悲剧性分析[J]
.四川戏剧,2016(6):104-107.
被引量:2
3
任汝倩.
《汉宫秋》与《长生殿》中爱情悲剧及其审美体验的比较研究[J]
.戏剧之家,2016(14):26-26.
4
李超.
从“长恨”到“长生”——试论《梧桐雨》和《长生殿》的不同[J]
.戏剧之家,2017(18):42-42.
被引量:1
5
王成海.
《梧桐雨》诗歌特色探析[J]
.品位·经典,2019,0(3):11-14.
6
徐家华.
论《梧桐雨》和《长生殿》在创作中的异同[J]
.昭通学院学报,2019,41(4):32-35.
二级引证文献
5
1
张卫红.
论《长生殿》中杨贵妃艺术形象塑造[J]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5):74-77.
2
杨再红.
20世纪中国古典悲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文艺理论研究,2005(3):114-120.
被引量:2
3
孙丽君.
中国式悲剧艺术的现象学解读[J]
.思想战线,2011,37(2):90-93.
4
魏诗筱.
美人爱欲与封建枷锁——对《长生殿》李隆基爱情悲剧的精神分析阐释[J]
.戏剧之家,2018(27):6-8.
5
魏诗筱,李秀云.
《长生殿》的“至情”意象解读——兼论“至情”意象对悲剧爱情主题的揭示[J]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9,0(3):43-47.
1
韦璇.
团圆结局看悲伤——再读关汉卿悲剧[J]
.出版广角,2007(8):67-67.
被引量:1
2
张平.
人生本无尽团圆——论关汉卿杂剧团圆结局的悲剧性[J]
.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0(6):70-71.
3
刘晓蕾.
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在契诃夫戏剧中的嬗变[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2):4-6.
4
吴建广,项雯.
在古典与浪漫的形式中展现此在的终结——歌德《浮士德》“山谷”之诠释[J]
.德国研究,2012,27(1):82-94.
被引量:5
5
杨春时.
中国感性现代性的缺失与通俗文学合法性的不足[J]
.文艺争鸣,2007(9):82-89.
被引量:7
6
徐乃为.
试论宋诗“味同嚼蜡”的本因[J]
.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1(1):18-22.
7
李国辉.
近体诗声律的“镜像”效果及声律的本质特征[J]
.台州学院学报,2010,32(1):53-55.
被引量:2
8
汪力娟.
论白居易《长恨歌》的悲剧形式与范式[J]
.红河学院学报,2004,2(5):38-39.
被引量:1
9
张静,赵瑜.
纪录片中真实的境界[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9):48-49.
被引量:1
10
张瑄.
在矛盾与不协调中趋向“现代”——论《苔丝》悲剧形式的独创性[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5):162-164.
被引量:2
文学遗产
1997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