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符号视域下中美灾难电影的价值维度比较探究 被引量:7

The Different Worth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Disater Film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电影是一个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体现,灾难电影尤其能反映该民族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中美灾难电影在灾前、灾中和灾后三个场景不同符号和叙事惯例的比较,分析两国灾难片在价值维度上的差异。本文认为,壮美的悲剧意识和英雄化的个人主义使得美国的灾难片充满了矛盾的张力和磅礴大气之美;而中庸的悲剧意识和人伦化的集体主义则让中国的灾难电影在彰显集体精神之余更多地关注人心和思考人性,由此呈现中华民族特有的和谐中庸之美。
作者 曾海芳
出处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1-194,共4页 Contemporary Cinema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二级参考文献21

  • 1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25—28.
  • 2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许蔷蔷,许绮玲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 3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22-30.
  • 4恩斯特·卡西尔.符号·神话·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162.
  • 5劳拉·穆尔.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M]∥克里斯蒂安·麦茨,吉尔·德勒兹.凝视的快感--电影文本的精神分析.吴琼,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 6莫尼克·西卡尔.视觉工厂[M].杨元良,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 7詹姆逊.文化研究和政治意识[M]∥詹姆逊.詹姆逊文集:第3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 8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李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 9马歇尔·麦克卢汉.《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自序[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 10马克思·韦伯.经济·社会·宗教[M].郑乐平,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共引文献38

同被引文献32

引证文献7

二级引证文献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