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互文性视角下的文本意义的生成——源文本、作者、读者等多种声音的碰撞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对于如何理解一部文学作品的意义,传统观点认为作品是作者思想观点的体现,是对一定社会背景的刻画和反应。然而,随着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兴起,以作者为中心的观点被颠覆了,对文本的理解重心逐渐转移到文本本身以及读者的接受上来。本文从互文性视角出发,认为文本意义的产生依赖于一个源文本、作者与读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互文空间。源文本是作品素材的来源,作者通过用典或引用等方式将其移植到自己的作品中;作者在这个过程中起催化的作用,将这些信息整理、改编、组合,创作出文本,提供一个意义发生的场所;读者则是意义产生的载体,能动地参与意义的生产过程,意义存在读者的理解中。没有读者的参与,文本是"死"的,唯有读者的参与才能使其"活"起来并实现其功能。文本意义是源文本、作者和读者等多种声音的碰撞所产生的。
出处 《科技视界》 2013年第36期23-24,共2页 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
基金 曲靖师范学院校级青年项目"互文性视角下的T.S.艾略特研究"(2012QN009)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7

  • 1米哈伊尔·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M]//巴赫金全集(卷五).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 2罗兰·巴特.作者之死[M]//符号学文学论文集.赵毅衡,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 3托·斯·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M]∥艾略特文学论文集.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
  • 4汉斯·罗伯特·姚斯.文学史向文学理论的挑战[M]//蒋孔阳,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
  • 5托·斯·艾特传统与个人才能[M]//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11.
  • 6沃尔夫冈·伊泽尔.文本与读者的相互作用[M]//蒋孔阳,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
  • 7威廉·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言.曹葆华,译[M].庙典文艺理论译丛(第1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共引文献4

同被引文献7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