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跷是“中华秧歌”的两种表演形式之一。踩着跷扭的秧歌(演员的脚和小腿,绑在木质的“跷”上表演)称为“高跷秧歌”,俗称“踩高跷”、“扎高脚”、“走高腿”等;不踩跷扭的秧歌称为“地秧歌”。高跷早在宋代称为“踏桥”,《列子·说符》记述:“宋有兰子者,以技于宋元君;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可见高跷历史之悠久。高跷以“会”为单位组织表演,即所谓的“高跷会”,如同表演戏曲的一个个戏班子。高跷会是民间百姓自发组织的群众性演出团体,每逢重大节庆、皇会、庙会之日都会进行表演,既自娱又为百姓们带来欢乐。千百年来高跷之所以沿袭、发展至今是其形式深受民众喜爱所致。
出处
《天津档案》
2013年第6期38-40,共3页
Tianjin Arch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