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从敦煌乐谱及其他唐乐古谱译解看唐俗乐调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7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敦煌乐谱"自发现至今,中外诸多学者对其解读倾注大量心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其中逐步为学者证实的相对稳定的结论,是古代乐谱留给我们的宝贵信息,对深入了解唐宋音乐形态,尤其是音高组织形态(如调式、调高、调性等)特征,提供了难能可贵的资料。以前辈学者解译敦煌乐谱及其他唐乐古谱的成果为基础,通过对若干译解谱例的宫调分析,结合文献记载和当时音乐实践,从音乐理论和实践关系角度探讨唐俗乐二十八调的某些特征。笔者认为,敦煌乐谱等古谱研究应走进传统乐律学视野,与乐律、宫调、乐谱、乐器等研究形成良性互动,在唐宋音乐实践的大背景中阐明自身特征,共同深化中国古代音乐形态研究。
作者 李宏锋
出处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7-40,共14页 Jiaoxiang-Journal of Xi'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基金 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宋以来宫调理论变迁及其与音乐实践的关系"(立项批准号:10CD082)阶段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1

  • 1[日]林谦三著;潘怀素译.敦煌琵琶谱的解读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57.
  • 2叶栋.敦煌琵琶曲谱[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 3饶宗颐.敦煌琵琶谱写卷原本之考察[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0(4):1-2. 被引量:20
  • 4[清]凌廷堪.燕乐考原(卷二)[M.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古籍整理研究室编.燕乐三书[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 5[清]陈澧.声律通考(卷六).唐宋辽俗乐二十八调考[A].续修四库全书(第116册)影印本[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 6黄翔鹏.唐燕乐四宮问题的实践意义——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学习札记[A].载黄翔鸸.溯流探源——中国传统音乐研究[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 7[日]林谦三.隋唐燕乐调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 8赵宋光.燕乐二十八调的来龙去脉[M].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油印本),1963.
  • 9陈应时.唐宋燕乐角调考释[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3(1):13-27. 被引量:8
  • 10[日]林谋三.睛唐燕乐调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二级参考文献14

  • 1李纯一.汉瑟和楚瑟调弦的探索[J].考古,1974(1):56-60. 被引量:15
  • 2毛继增.敦煌曲谱破译质疑[J].音乐研究,1982(3):67-70. 被引量:7
  • 3丁承运.古瑟调弦与旋宫法钩沉[J].音乐研究,2002(4):48-52. 被引量:10
  • 4杨荫浏.《写给学习吹奏箫笛的同志们》,《杨荫浏音乐论文选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192-199页.
  • 5李纯一先生说:"编铃这个新品种的出现,是因为铃受了编甬钟或者编钮钟组合方式的感应,而编钮钟这种新式小型编钟(相对于当是大编甬钟而言)的产生,是由于编甬钟吸收铃的纽制和小巧特点的结果,所以并不存在从编铃过渡为编钟的问题.那些钮钟起源于铃、钮钟直接从铃演变而来等说,都嫌片面、恐非正论."(《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页100).
  • 6李元庆《管子研究》,载《民族音乐问题探索》文集P.18-52.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
  • 7黄翔鹏《舞阳贾湖骨笛的测音研究》,《中国人的音乐和音乐学》,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173页.
  • 8尹维鹤《篪探》,《乐器))1984年第1期,第lO-11页.
  • 9《曾侯乙双篪与马王堆双笛筒音音高分析》.
  • 10项阳《富裕了,传统就丢掉了吗?--以河北霸州胜芳古镇为例》,中国音乐学院主办“传统遭遇现代“高端论坛文稿,2009年10月12日.

共引文献49

同被引文献179

引证文献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