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公共道德路径 被引量: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公民社会的出现本身就是社会结构的转型。中国公民社会在形成模式和功能上具有与西方不同的特点,它对于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制度缺位或越位造成的公民社会独立性不足、个人利益膨胀造成的极端个人主义和公共文化缺失以及公共参与无序等问题制约了公民社会的发展。在原有道德调控不力的情况下,基于公共利益基础上的公共道德的培育或可成为公民社会健康发展的切入点。
作者 李辉
出处 《前沿》 2013年第22期114-115,共2页 Forward Posi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8.
  •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4.
  • 4汉娜.阿伦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A].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C].北京:三联书店,1998:57 -124.
  • 5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第四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 6朱学勤.书斋里的革命[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

共引文献2788

同被引文献7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1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