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植保技术与推广》
2001年第1期18-18,共1页
Plant Protection Technology and Extension
基金
广州市农牧渔业局粮产处
植保总站资助
同被引文献7
-
1卿九龄,黄成文,黄仁军,李青春.摘除病叶防治玉米纹枯病的研究[J].植物保护,1994,20(1):4-6. 被引量:13
-
2杨桂华,李建平,张荣,王蕴生.诱虫灯防治玉米螟[J].玉米科学,1997,5(1):62-65. 被引量:2
-
3吕国忠,陈捷,白金铠,王翠苹.我国玉米病害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J].植物保护,1997,23(4):20-21. 被引量:100
-
4杨玉莲,郭淑芳,郭新红,董文菊.自制玉米螟颗粒剂及其防治试验初报[J].黑龙江农业科学,1998(5):40-40. 被引量:1
-
5张秀文.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建立[J].玉米科学,2000,8(3):73-75. 被引量:10
-
6杨子强,韩吉军,王占云,王文国,李文强,贺达汉.玉米大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J].宁夏农学院学报,2000,21(3):85-88. 被引量:4
-
7陈元生,陈雪生.甜玉米大、小斑病药剂防治试验初报[J].广东农业科学,2002,29(5):36-37.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12
-
1谢启先,罗春苑,郭樱花,古子怀,张志勇.甜玉米主要害虫持续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J].广东农业科学,2009,36(2):48-49.
-
2徐立新,董章勇,纪春艳,李云锋,王振中.玉米内生拮抗细菌枯草芽孢杆菌A16对小斑病菌拮抗作用的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9):20-22. 被引量:5
-
3宋晓兵,彭埃天,凌金锋,陈霞.吡唑醚菌酯对玉米营养生长期的安全性评价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9):124-125.
-
4冯发强,梁成,周鹏,王青峰,杨瑞春,苏瑞蔼,李小琴.F500、Opera对甜玉米生理生化指标及产量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7):7-9. 被引量:3
-
5宫庆友,谢河山,吕海明,龚衍熙.优质甜玉米新品种珠玉甜1号的选育[J].广东农业科学,2012,39(20):4-5. 被引量:1
-
6尚赏,郭书亚,张艳,汤其宁,卢广远.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和开发利用[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20):38-38. 被引量:2
-
7唐莉静.兴安县甜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5(8):150-150. 被引量:5
-
8钟宝玉,陈玉托,钟秋萍.广东省玉米有害生物种类调查[J].热带农业科学,2016,36(12):63-65. 被引量:1
-
9罗映鹏,练惠通,车姚兴,黄健辉.甜玉米叶斑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J].惠州学院学报,2017,37(6):12-14. 被引量:4
-
10田宇豪,陈文康,卢波斯,马硕,沈宏.广东地区甜玉米有机种植标准化技术规程[J].现代农业科技,2019(3):15-15. 被引量:3
-
1邵耕耘,陈宝玉,杨呈芹,陈金宏,马秀凤,张雅东.稻曲病的发生特点及综防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9(24):170-170. 被引量:1
-
2李成德.水稻纹枯病的影响因素与调查防控[J].陕西农业科学,2010,56(1):42-45. 被引量:4
-
3顾卫中,姜春义,王中艮,杨忠.大麦种传病害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J].湖北植保,1999(5):8-9.
-
4林栩枌,俞云平,郑金水.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其防治办法[J].福建农业,1998(4):21-21.
-
5丁丽荣,李国峰,李洪达.浅谈丘陵地区甜玉米种植技术要点[J].农民致富之友,2013(7):125-125. 被引量:3
-
6王利明.如何提高甜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J].农民致富之友,2010(12).
-
7罗成钢,肖伏莲.超甜玉米品种先甜五号引种及栽培技术要点[J].湖南农业科学,2007(4):87-89. 被引量:1
-
8赵建国.绿色食品甜玉米种植技术[J].北京农业(上旬刊),2016(2). 被引量:1
-
9胡美琳,胡建.景洪市秋冬季甜玉米无公害栽培技术[J].云南农业科技,2009(6):39-40. 被引量:1
-
10罗国新.甜玉米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5):42-42.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