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犯罪防控视角的犯罪心理识别
被引量:
1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有效的犯罪防控取决于对防控对象的准确认识和辨别。对于犯罪人及犯罪心理的研究和识别可为犯罪防控提供具体的策略。具有人格危险性的犯罪人因其重复犯罪,故应该成为重点防控对象,可通过司法手段进行防控。而具有危险心结的人往往会发生令人意外或突然的严重犯罪,刑事司法手段对这类人的防控明显无力,只有从社会角度化解这类人的心理危机才是有效的防控对策。
作者
李玫瑾
机构地区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
出处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14年第1期29-36,共8页
Issues on Juvenile Crimes and Delinquency
关键词
犯罪心理
犯罪防控
心理识别
分类号
D917.2 [哲学宗教—心理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89
引证文献
12
二级引证文献
20
参考文献
4
1
李玫瑾.
犯罪心理现象中危险心结探析[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5):104-113.
被引量:7
2
《中央政法委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严打”进行再部署),www.china.com.cn/chinese/Mar/123164.htm,2013年10月2日访问.
3
《刑满释放人员的艰难回归路》,http://news.qq.com/a/20060711/001991_4.ht,2013年10月3日访问.
4
《关于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决定》,http//cpc.people.corn.cl/GB/64162/64165/68640/68665/4739396.html,2013年10月2日访问.
二级参考文献
2
1
《心理障碍》[EB/OL].中国心理热线网.http://zgxl.net/xlzl/cjxljb/xlza.htm.
2
北京: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16.
共引文献
6
1
田彬鑫.
实证派犯罪学中关于自由意志的一些探讨[J]
.学理论,2010(35):173-174.
2
张波,高玉龙.
对心理障碍类犯罪人犯罪心理机制形成的尝试研究——精神分析心理障碍理论应用研究[J]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10(6):116-120.
3
王龙,杨恒毅.
犯罪人性格特点在作案行为上的反映——犯罪行为标记[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25(2):33-35.
被引量:1
4
熊亚文.
贫困大学生极端暴力犯罪心理的生成及预防——以“贫困生劫匪”黎某抢劫案为例[J]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4,23(3):29-33.
被引量:1
5
王磊,刘慧.
犯罪心理视角下律师执业风险防范研究[J]
.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2(13):131-133.
被引量:1
6
张杰.
浅议犯罪心理现象中的危险心结[J]
.职工法律天地(下),2016,0(3):210-211.
同被引文献
89
1
启程.
“支配型关系”的恶性循环[J]
.检察风云,2007(23):65-65.
被引量:3
2
王勇鹏.
培养五种能力 突出实战特色——对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下的《犯罪心理学》实践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J]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2(1):144-146.
被引量:5
3
余华.
人性角度上的犯罪心理探究[J]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3,3(4):25-27.
被引量:5
4
郭子贤.
人格障碍与犯罪[J]
.公安研究,1998(6):75-77.
被引量:4
5
丁平,王锐.
公安院校犯罪心理学教学改革刍议[J]
.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0(1):74-76.
被引量:5
6
李玫瑾.
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体系中的价值[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5):100-110.
被引量:18
7
高艳东.
现代刑法中报复主义残迹的清算[J]
.现代法学,2006,28(2):92-97.
被引量:13
8
王牧.
少年司法制度是国家预防和减少犯罪的重大战略措施[J]
.青少年犯罪问题,2007(1):73-74.
被引量:5
9
李玫瑾.
双重人格犯罪的心理解析——山西阳泉系列变态杀人案主犯的犯罪心理分析[J]
.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07,19(2):10-15.
被引量:7
10
黄迎乒.
大学安全教育、学生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
.河南社会科学,2007,15(5):179-181.
被引量:47
引证文献
12
1
刘启刚,郭帅.
犯罪嫌疑人犯罪后心理感受的实证研究[J]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5,15(2):29-32.
被引量:2
2
朱丽伊.
论犯罪危险人格的识别[J]
.企业导报,2016,0(10):174-175.
被引量:4
3
秘雨欣.
“自杀式”犯罪的心理分析及预防[J]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8,17(5):30-34.
4
仇塍迪.
亲亲相犯的动机、手段与侦查——以吴谢宇涉嫌弑母案为视角[J]
.山西警察学院学报,2019,27(2):114-119.
被引量:2
5
邵守刚.
犯罪预防视角下校园欺凌防治机制的构建与完善[J]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9,0(5):53-60.
被引量:3
6
庞林源,王欢.
网络黑客的治理逻辑与策略重构[J]
.人民论坛,2020(20):116-117.
被引量:2
7
明茏,程瑞芸,郑芝.
基于九型人格的警察识人心理训练探索与实践[J]
.新疆警察学院学报,2021,41(2):59-64.
被引量:2
8
张绮.
网瘾与青少年犯罪: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犯罪心理识别[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1(12):159-161.
被引量:2
9
贾敏.
“枫桥经验”视角下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预防机制构建[J]
.警学研究,2022(1):17-27.
被引量:3
10
李小龙.
犯罪心理评估在涉罪未成年人“社会危险性”评价中的运用[J]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4,37(1):93-96.
二级引证文献
20
1
朱朝阳.
浅谈犯罪心理学的科学基础[J]
.心理月刊,2023(14):189-191.
被引量:1
2
张秋,宣炳昭.
侦查讯问阶段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变化与人权保障[J]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6,28(4):121-126.
被引量:3
3
江汉祥,薛艳英,王超.
电子数据在心理分析上的应用[J]
.计算机科学,2016,43(B12):183-189.
4
明茏,蔡晓宏.
《九型人格》课程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0(29):38-38.
5
吕可.
从吴谢宇弑母案看高智商犯罪[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9,0(23):53-54.
6
明茏,林隽雷,吕季伟,杨敏.
警院大学生九型人格类型分布研究[J]
.校园心理,2020,18(2):101-103.
7
董颖.
大数据时代的网络黑客攻击与防范治理[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1(5):68-70.
被引量:5
8
明茏,程瑞芸,郑芝.
基于九型人格的警察识人心理训练探索与实践[J]
.新疆警察学院学报,2021,41(2):59-64.
被引量:2
9
肖登辉,黄祥瑞.
学校教育惩戒:学生欺凌治理的主渠道选择及其实现路径[J]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22(2):59-69.
被引量:6
10
李一帆,刘会英.
数字化时代校园欺凌问题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22(3):68-74.
1
女人恋爱的15个危险心结[J]
.伴侣,2009(11):66-66.
2
乐玲.
基于重复犯罪罪犯人格特征的研究[J]
.职工法律天地(下),2014(4):58-58.
3
李玫瑾.
犯罪预防的刑事政策与社会政策[J]
.法治研究,2014(3):64-70.
被引量:9
4
李玫瑾.
犯罪心理现象中危险心结探析[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5):104-113.
被引量:7
5
余丽.
宽严相济的标准探析[J]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27(6):74-77.
6
周飞艳.
唐律中的累犯制度[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6,0(9):8-9.
7
刘新凯,王洪华.
犯罪数额认定若干问题思考[J]
.中国检察官,2016(8):23-25.
8
姜先华,李军.
法庭科学DNA数据库国际立法情况调研及建议[J]
.刑事技术,2004,29(z1):27-29.
9
张君,焦新波.
蓝天工程:为浪子回头铺路[J]
.民主与法制,2006(10X):40-41.
10
李玫瑾.
危险心结引发的犯罪问题探析[J]
.法治研究,2011(4):41-48.
被引量:1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14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