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犯罪防控视角的犯罪心理识别 被引量:1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有效的犯罪防控取决于对防控对象的准确认识和辨别。对于犯罪人及犯罪心理的研究和识别可为犯罪防控提供具体的策略。具有人格危险性的犯罪人因其重复犯罪,故应该成为重点防控对象,可通过司法手段进行防控。而具有危险心结的人往往会发生令人意外或突然的严重犯罪,刑事司法手段对这类人的防控明显无力,只有从社会角度化解这类人的心理危机才是有效的防控对策。
作者 李玫瑾
出处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14年第1期29-36,共8页 Issues on Juvenile Crimes and Delinquency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 1李玫瑾.犯罪心理现象中危险心结探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5):104-113. 被引量:7
  • 2《中央政法委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严打”进行再部署),www.china.com.cn/chinese/Mar/123164.htm,2013年10月2日访问.
  • 3《刑满释放人员的艰难回归路》,http://news.qq.com/a/20060711/001991_4.ht,2013年10月3日访问.
  • 4《关于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决定》,http//cpc.people.corn.cl/GB/64162/64165/68640/68665/4739396.html,2013年10月2日访问.

二级参考文献2

  • 1《心理障碍》[EB/OL].中国心理热线网.http://zgxl.net/xlzl/cjxljb/xlza.htm.
  • 2北京: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16.

共引文献6

同被引文献89

引证文献12

二级引证文献20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