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杭州国立艺专与北平艺专迁往湖南合并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设绘画、雕塑、工艺、音乐系。随着战火蔓延,学校迁至昆明,继续招生教学,之后迁至重庆江北磐溪。国立艺专的李有行、庞熏琹等到成都筹建省立高级工艺职业学校。1941年扩大招生,设置服用、建筑、家具、漆艺、应用艺术等科,改名为四川省立技艺专科学校,由李有行任校长,雷圭元任教务主任,先后聘请沈福文、吴作人、刘开渠、关良、丁聪、何方华、毕晋吉、郭乾德和曾留学法国、日本、来自北京、杭州、南京、上海以及四川等地的资深教育家和画坛名家,在多元交融中培养出优秀的美术人才。学校经常举办画展、创办校刊《工艺》,后改称《技与艺》,发表论文。1950年西北军政大学艺术系干部入川,在重庆成立西南人民艺术学院。1953年通过院系调整成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集中成都和重庆著名的资深美术教育家,开始创建新的美术教育体系。1959年更名为四川美术学院,贯彻为人民服务的方针,培养为工农兵服务的队伍,中国与西方的美术传统、延安与苏联的画风,彼此交融,为教学和创作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鼓舞下,学院几乎每一年都有优秀的作品发表。轰动全国的大型泥塑群像《收租院》创作于1965年,是四川美院雕塑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在今天被认为的新现实主义的典范之作。三中全会后,画家们动真情,讲真话,强调对不同风格、不同形式和不同方法的探索,迎来了艺术创作的春天。油画《父亲》、《1968年×月×日雪》、《为什么》、《春》/《春风已经苏醒》等作品获奖,受到好评。教师和学生深入研究、撰文编册,并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