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晋隋唐时期中医疫病相关概念辨析 被引量:6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晋隋唐时期,人们对疫病的传染性、流行性特征认识更加明确,诸多疫病相关概念逐渐明晰,主要争论集中于三个问题:伤寒与温病的关系,伏邪与新感的关系,以及伤寒与时行的关系。这一时期,疫病概念主要包含在伤寒、温病、时行、天行、疫疠等相关论述中。温病概念虽仍涵括于广义伤寒范围之内,但已有医家从概念、因机、发病、传变、治法等方面对狭义伤寒与温病进行区分。温病是由伏邪引起,还是感受冬温之气、感而即发,也得到了王叔和、巢元方等的阐发。时行乃感受非时之气、疫疠之气等发病,因其流行性或传染性,得到了广泛关注。
作者 李董男
出处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05-407,共3页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基金 国家"973"专项课题(No.2011CB505401)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No.2008ZX10005-013) 安徽中医学院引进人才基金项目(No.2006rc001) 安徽省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0

二级参考文献19

  • 1范新俊.敦煌卷子对隋唐传染病的认识与防治[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27(6):30-31. 被引量:3
  • 2冈田研吉,郭秀梅.森立之稿本伤寒三书揭载[J].国医论坛,1994,9(5):4-6. 被引量:2
  • 3张仲景著.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注解:卷二[M].刻本.西园余氏,1365(元至正二十五年).
  • 4雷丰.时病论[M].刻本.雷慎修堂,1884(清光绪十年).
  • 5王叔和.脉经:卷第七[M].刻本.新安吴勉学校,明代.
  • 6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二[M].刻本.李械,1574(明万历二年甲戌).
  • 7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之七-卷之九[M].刻本.新安聚奎堂校西爽堂藏版,明代.
  • 8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十[M].刻本.小丘山房乔世定,1543(明嘉靖二十二年癸卯).
  • 9宋·郭雍撰次.仲景伤寒补亡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 10巢元方.南京中医学院校释.诸病源候论校释诸病源候论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共引文献34

同被引文献79

引证文献6

二级引证文献1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