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中国民族多声部音乐理论的集大成者——音乐家樊祖荫教授的民族多声理论研究与学术成就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樊祖荫教授在我国和声学界与民族多声部音乐研究领域享有盛名,作为一位横跨作曲技术理论与音乐学两大领域的著名学者、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对中国民族多声部音乐理论进行了富有开拓性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和突破。本文拟从樊祖荫教授的人生履历、学术轨迹、理论研究与学术成就等方面入手,对其多年来辛勤耕耘的民族多声部音乐理论作一定程度的剖析与阐述,同时也对樊祖荫教授从教数十年的科研、教学成果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和总结。
作者
徐平力
机构地区
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
出处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20,共8页
关键词
樊祖荫
民族音乐学
五声性调式和声
比较研究
分类号
J614.1 [艺术—音乐]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0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35
同被引文献
13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4
参考文献
8
1
刘康华.
一本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重要论著——评樊祖荫的《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J]
.音乐研究,2005(3):117-120.
被引量:6
2
樊祖荫.《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专著)之"后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3
樊祖荫.
黎英海先生,我永远的恩师[J]
.中国音乐,2007(2):1-3.
被引量:3
4
管建华.
《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简评[J]
.人民音乐,1998(2):41-42.
被引量:2
5
蒋一民.
关于我国音乐文化落后原因的探讨[J]
.音乐研究,1980(4):36-51.
被引量:28
6
冯光钰.
卅年辛劳凝“多声”——荐樊祖荫著《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J]
.中国音乐,1995(3):2-2.
被引量:4
7
徐天祥.
樊祖荫教授学术之路管窥[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3):176-185.
被引量:1
8
文石.
执着地追求,勤奋地工作——记樊祖荫研究员[J]
.艺术教育,1999(5):20-22.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10
1
管建华.
《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简评[J]
.人民音乐,1998(2):41-42.
被引量:2
2
樊祖荫.
回顾与思考——谈中国音乐学院的传统音乐教育[J]
.中国音乐,1997(4):6-11.
被引量:7
3
樊祖荫.
中华文化母语与专业音乐教育[J]
.中国音乐,1996(2):26-28.
被引量:30
4
冯光钰.
卅年辛劳凝“多声”——荐樊祖荫著《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J]
.中国音乐,1995(3):2-2.
被引量:4
5
樊祖荫.
传统音乐与学校音乐教育[J]
.音乐研究,1996(4):20-25.
被引量:69
6
刘康华.
一本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重要论著——评樊祖荫的《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J]
.音乐研究,2005(3):117-120.
被引量:6
7
赵意明.
少数民族民歌同钢琴艺术结缘的范例——解读樊祖荫《儿童钢琴小曲-中国各民族民歌56首》[J]
.中国音乐,2006(4):204-207.
被引量:2
8
黎英海.《关于研究民间多声部音乐的几个问题》,中国音乐家协会广西分会编.《多声部民歌研究文选》,第20~25页(内部刊印,南宁,1982年).
9
高为杰教授于2006年12月9日在“庆贺黎英海先生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10
沈洽.
《腔词关系研究》读解[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4):24-34.
被引量:24
共引文献
35
1
常丽文.
传承民族民间音乐由中小学教育做起[J]
.美与时代(美学)(下),2005(2):62-64.
被引量:2
2
宋祥瑞.
关于中西比较音乐研究的思考[J]
.音乐研究,1993(4):36-42.
被引量:16
3
樊祖荫.
多声部民歌研究四十年[J]
.中国音乐,1993(1):9-12.
被引量:12
4
吴伊莉.
21世纪古典音乐的生存与发展[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3(2):198-198.
被引量:1
5
居其宏.
“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研究的历史观与方法论思考系列”(之二) 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研究的多元历史观[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2):6-16.
被引量:3
6
石蔚.
试论刘天华的中西融合音乐观[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2,20(1):20-24.
被引量:8
7
闫芳.
传承民族民间音乐应从基础音乐教育做起[J]
.韶关学院学报,2005,26(10):119-120.
被引量:4
8
张伯瑜.
中西音乐关系讨论中概念与内涵的错位[J]
.音乐研究,2005(4):12-20.
被引量:10
9
王晓俊,刘承华.
中国当代音乐文化研究综述[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6(1):6-17.
被引量:15
10
董云.
音乐教育与生活世界[J]
.中国音乐,2007(2):219-221.
同被引文献
13
1
李合洲.
将五声调式拓宽为一个开放性的调式体系--评樊祖荫著《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J]
.中国音乐,2009(2):82-88.
被引量:4
2
金艺风.
羌族民歌“劳动歌”的分类研究——以音乐方面为中心[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0(4):112-119.
被引量:9
3
武慧.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北川羌族酒歌的保护与传承[J]
.前沿,2012(16):136-137.
被引量:3
4
傅征.
对和声共同课教学改革的构想与探究[J]
.艺术教育,2014(1):79-80.
被引量:1
5
刘茜.
多媒体教学环境与和声教学的融合[J]
.音乐时空,2014(4):177-177.
被引量:1
6
蔡常青.
钢琴即兴演奏与伴奏中和声的教学与运用[J]
.艺术教育,2014(3):80-82.
被引量:4
7
徐平力.
欧洲浪漫主义和声的技法特征与风格模拟写作[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4,32(1):66-82.
被引量:3
8
朴英.
和声共同课教学之构想[J]
.音乐创作,2014(7):190-191.
被引量:4
9
黄涛.
简析羌族二声部民歌的分类及其旋律特征[J]
.音乐时空,2016,0(5):31-33.
被引量:3
10
韩云洁.
羌族民间歌谣的传承模式与教育选择[J]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32(4):9-11.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3
1
万建刚.
论中国民族调式和声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
.北方音乐,2017,37(1):154-154.
被引量:2
2
付莉.
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特点与艺术价值研究[J]
.中国民族博览,2019,0(6):125-126.
被引量:2
3
黄纯懿.
和声公共课教学中民族和声的导入探析[J]
.戏剧之家,2014(16):100-101.
二级引证文献
4
1
徐宁.
中国民族音乐的调式特点[J]
.长江丛刊,2019,0(20):13-13.
2
韩啸,徐萌.
浅谈中国民族和声在和声教学中的运用[J]
.黄河之声,2019(13):82-82.
被引量:1
3
杨育玲.
试论当代羌族声乐作品中的结构特征[J]
.当代音乐,2021(6):82-84.
4
辛雅靖.
基于传统“工匠精神”的羌族多声部民歌演唱人才培养研究[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21(12):133-134.
被引量:1
1
作曲家民族音乐理论家樊祖荫[J]
.音乐研究,2010(1).
2
阴明娟.
古筝协奏曲的和声技法研究[J]
.音乐大观,2014,0(10):42-43.
被引量:2
3
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九届年会在呼和浩特召开[J]
.草原歌声(蒙汉文版),2016,0(3):52-52.
4
樊祖荫[J]
.中国音乐学,2013(1).
5
郭昕.
在追问中不断求索——对话中国音乐学院樊祖荫教授[J]
.音乐时空,2014(15):11-15.
6
刘永福.
梳理与创新——樊祖荫《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之学术特色[J]
.中国音乐,2009(3):34-37.
被引量:1
7
吴明泽.
管窥中国钢琴音乐中和声的风格化[J]
.才智,2009,0(1):179-179.
8
卢作约.
钢琴曲《胶东情》浅析[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16):12-13.
9
吴明泽.
管窥中国钢琴音乐中和声的风格化[J]
.才智,2009,0(3):177-177.
10
张昱煜.
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延续和拓展——以樊祖荫《儿童钢琴小曲—中国各民族民歌56首》的和声为例[J]
.中国音乐,2015(2):155-161.
音乐创作
2014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