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中国的“感”、“感物”与日本的“哀”、“物哀”——审美感兴诸范畴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24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作为审美感兴之范畴的中国的"感"字,至少在8世纪就见于日本文献。在"感"字的基础上,空海最早将"感兴"作为概念使用,世阿弥最早将"感"字有意识地、明确地作为一个戏剧美学概念加以使用。在心与物的关系上,中国是以心感物,心离不开物,心受制于物;日本是以心"感心",心可离物而独立。日本特色的审美感兴范畴是"哀"与"物哀"。其中"物哀"之"物"被置换为"物之心",从而将"物"加以"心"化,称之为"物心"。中国的"感物"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与思想背景,日本的"哀"、"物哀"则包含着朴素而又过剩的感性与情绪;"感物"是天人合一、物我和谐、情理适中,有"乐感"的性质,"哀"、"物哀"则是情理失衡、物我错位、自我倾斜,有"哀感"的倾向;"感物"是阴阳和谐,刚柔相济,"哀"、"物哀"则具有阴阳失调、阴盛阳衰的女性化色彩。
作者 王向远
出处 《江淮论坛》 CSSCI 2014年第2期151-155,167,共6页 Jiang-huai Tribune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日古代文论范畴关联考论>(13BWW021)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

  • 1世阿弥.花镜∥日本古典文论选译·古代卷[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598-599.
  • 2王向远.日本的“哀·物哀·知物哀”——审美概念的形成流变及语义分析[J].江淮论坛,2012(5):8-14. 被引量:40
  • 3本居宣长.紫文要领∥日本物哀[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0:66.
  • 4大西克礼.“物哀”论∥日本之文与日本之美[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
  • 5和哲辻郎.关于“物哀”∥日本之文与日本之美[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296.

二级参考文献3

共引文献39

同被引文献181

引证文献24

二级引证文献30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