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巴赫金杂语视角下五四时期学衡派与新派对话关系研究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巴赫金的杂语理论脱胎于文艺和语言领域,利用杂语理论进行艺术分析可以更深层次来理解复杂的话语背后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学衡派作为上世纪20年代非常特殊的文化派别,有着十分关键的历史地位,通过研究五四时期学衡派与新派之间复杂的对话关系,能够产生新的历史发现,为促进现代文化大繁荣提供新的启示。
作者 侯杰
出处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51-153,共3页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Chinese Edi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二级参考文献23

  • 1杜小惠.托尼·莫里森小说《最蓝的眼睛》的布鲁斯美学[J].电影文学,2007(19):86-87. 被引量:6
  • 2吴宓.《论新文化运动》[J].学衡,1922,.
  • 3吴宓.论事之标准.学衡,1926,(56).
  • 4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M]//李世涛.知识分子立场--激进与保守之问的动荡.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
  • 5白璧德.文学与美国大学[M].张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 6胡先脯.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谈.学衡,(3).
  • 7吴宓.一多总表[M]//徐葆耕.会通派如是说--吴宓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 8梅光迪.我们这一代的任务.中国学生,(12).
  • 9吴宓.孔诞小言[N].大公报·文学副刊,1932-09-26.
  • 10吴宓.希腊对于世界将来之价值.学衡,(23).

共引文献1

同被引文献4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