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课程观的回溯、转化与再建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传统的课程观将学生视为在某种学科逻辑体系下具有普遍性、抽象性、求同性的认知主体,课程的研究者和实施者也常常以概念的、静态的、思辨的模式去理解和评价学生,致使课程脱离了学生背后多样而又丰富的成长经历。要真正地促使学生洞察自我,改善其存在状态,课程应关注具体而非抽象的学生,应解放而非抵制学生对自我的感知,应致力于在交往互动关系中对学生作出解释。
作者 景晓梅 秦岭
出处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3-66,共4页 Journal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Education
基金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2011年度面上项目"学前教育课程如何改善儿童的生存状态--基于幼儿经验的视角"(项目编号:12512149)研究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 1派纳威康自传、政治与性别:1972---1992课程理论论文集[M].陈雨亭,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 2莫里斯.开放的自我[M].定扬,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74.
  • 3梅罗洛.人的自我寻求[M].郭本禹,方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总序15.

同被引文献13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