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关于低碳城市建设评估体系研究的文献综述简评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低碳城市建设是低碳背景下城市发展的理性选择,低碳城市的研究方兴未艾。数量分析的运用是低碳城市研究水平的一个标尺,文章对低碳城市建设评估体系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简要综述和简评,希望为研究者提供借鉴。
作者
王勇
机构地区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出处
《江苏商论》
2014年第1期86-88,共3页
Jiangsu Commercial Forum
基金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低碳城市品牌提升的机理与路径选择--以杭州市为例(10CGYD104YBM)的部分研究成果
关键词
文献综述
低碳城市
研究述评
分类号
D922.68 [政治法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9
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249
同被引文献
4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0
1
李云燕.
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实施途径[J]
.宏观经济管理,2011(3):51-53.
被引量:9
2
邵超峰,鞠美庭.
基于DPSIR模型的低碳城市指标体系研究[J]
.生态经济,2010,26(10):95-99.
被引量:98
3
付允,刘怡君,汪云林.
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44-47.
被引量:141
4
王爱兰.
低碳城市建设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城市,2011(6):66-69.
被引量:8
5
余腾耀,林志森.
台湾节能减碳及低碳城市的推广策略与经验[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0,41(5):637-643.
被引量:3
6
我国第一部低碳城市评价体系问世[J]
.现代物业(下旬刊),2011(2):36-37.
被引量:1
7
华坚,任俊.
基于ANP的低碳城市评价研究[J]
.科技与经济,2011,24(6):101-105.
被引量:21
8
杨德志.
低碳城市发展进程评估模型的研究[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9(1):70-72.
被引量:8
9
杨艳芳.
低碳城市发展评价体系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344-344.
被引量:9
10
李伯华,徐亮.
低碳城市发展水平的测度及其对策研究——以长株潭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80-1183.
被引量:11
二级参考文献
49
1
梁浩,龙惟定,刘芳.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构建低碳城市的思考与建议[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S1):398-401.
被引量:7
2
李兴江,孟秋敏.
区域综合工业化指标体系及评价[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2(1):74-80.
被引量:7
3
曹洪军,庞敦之.
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0-24.
被引量:12
4
赵一平,孙启宏,段宁.
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响应关系研究——基于相对“脱钩”与“复钩”理论的实证研究[J]
.科研管理,2006,27(3):128-134.
被引量:132
5
赵国杰,赵红梅.
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11):126-128.
被引量:27
6
李朝霞.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研究[J]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1):81-85.
被引量:25
7
刘世栋,高峻.
基于协调度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6(2):104-110.
被引量:12
8
郑大伟,阮平南.
基于网络分析法的广义宜居城市概念[J]
.城市发展研究,2007,14(3):6-12.
被引量:11
9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10
余腾耀.台湾绿色产业科技与市场发展趋势.机械月刊,2009,:412-412.
共引文献
249
1
赵振宇,戴赛岚,郭润凡.
新能源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研究[J]
.黑龙江电力,2020,42(1):17-21.
被引量:3
2
逯进,刘璐,王晓飞.
低碳城市政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一个准自然实验的视角[J]
.产业经济评论(山东),2020(1):81-107.
被引量:1
3
潘颖颖.
基于DPSIR模型的低碳经济发展层次分析与评估——以上海市为例[J]
.现代经济信息,2021(27):189-191.
4
刘亮,刘伟,陈超凡,臧蕾.
区域能流视角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生态经济(学术版),2013(1):6-9.
被引量:2
5
刘钦普.
国内构建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S2):280-283.
被引量:16
6
孟岩,杜亚楠,李绍萍.
东北老工业基地低碳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2-20.
被引量:1
7
王璟珉,聂利彬.
低碳经济研究现状述评[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66-76.
被引量:28
8
陆玲玲,倪权生.
国内城市低碳建设程度的实证分析[J]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7):1631-1635.
被引量:1
9
杨德志.
近10年上海市低碳城市发展进程研究[J]
.菏泽学院学报,2011,33(2):95-100.
10
田萃,刘兴华,韩传峰.
城市基础设施全寿命期控制碳排放集成管理[J]
.上海管理科学,2011,33(3):111-112.
同被引文献
4
1
李平.
江苏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
.生态经济(学术版),2011(1):107-112.
被引量:3
2
庄贵阳,潘家华,朱守先.
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经济学动态,2011(1):132-136.
被引量:179
3
王锋,刘传哲,吴从新,许士春.
城市低碳发展指数的构建与应用——以江苏13城市为例[J]
.现代经济探讨,2014(1):79-83.
被引量:7
4
李健,郝珍珍.
基于产业影响和空间重构的低碳城市建设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7):65-72.
被引量:13
引证文献
1
1
郑凌霄.
江苏省低碳城市发展现状及路径选择[J]
.现代经济信息,2014,0(21):483-483.
1
黄娟,熊彬.
低碳城市建设的法制应对——以南昌为例[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4(8):211-212.
2
杨晓.
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法律对策——以湖南省为例[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4(5):45-49.
3
冯之浚.
发展低碳技术 建设低碳城市[J]
.中国科技投资,2010(11):17-20.
被引量:1
4
熊彬,吴新明.
环境法视野下低碳城市法规政策体系构建[J]
.企业经济,2014,33(12):185-188.
5
凤凰网:杭州打造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J]
.杭州,2010(10):69-69.
6
延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延安市低碳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J]
.延安市人民政府政报,2013(7):46-46.
7
汪雪.
超越“代价论”:“美丽中国”视野中的低碳城市建设[J]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3,25(5):36-38.
8
陈永良.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 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J]
.杭州,2010(3):19-19.
9
戴洁,李华燊,郭莉娜.
武汉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政策的评估——基于公众参与的视角[J]
.学习月刊,2011(18):15-18.
被引量:3
10
孙晓柳.
日本《城市低碳化促进法》的实施及对我国的启示[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22(11):35-37.
被引量:1
江苏商论
2014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