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马克思就业理论与我国下岗再就业
被引量: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马克思把经济制度作为内生变量研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就业问题,从而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配置的二重规定性以及劳动就业发展趋势的内在规定性。
作者
陆燕春
机构地区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经济研究所
出处
《当代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3-45,共3页
Contemporary Economic Research
关键词
马克思就业理论
市场配置
再就业
下岗
中国
市场经济
分类号
F241.214 [经济管理—劳动经济]
F0-0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34
引证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8
同被引文献
34
1
卓祖航.
马克思与凯恩斯失业理论的比较研究——兼论中国当前的失业问题[J]
.人口与经济,2002(S1):29-32.
被引量:4
2
乔榛.
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与中国就业体制[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6(3):3-6.
被引量:5
3
朱殊洋.
就业问题的动力学分析——基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考察[J]
.海派经济学,2008,6(4):38-56.
被引量:1
4
陈冬村.
在劳动生产率提高条件下物价上涨的原因──兼论马克思对两种物价上涨原因的分析[J]
.当代经济研究,1995(4):68-72.
被引量:2
5
丁煜.
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效用与局限性——从人力资本理论的分析视角[J]
.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11(6):17-21.
被引量:11
6
慈勤英,王卓祺.
失业者的再就业选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微观分析[J]
.社会学研究,2006(3):135-150.
被引量:50
7
欧阳峣,生延超.
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互动机制[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1):47-51.
被引量:8
8
朱殊洋.
扩大再生产均衡条件的一个实现形式[J]
.当代经济研究,2007(3):11-13.
被引量:2
9
龚文娟.
失业者再就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湖北省武汉、荆州、洪湖三市的调查[J]
.社会,2007,27(3):156-177.
被引量:6
10
方福前.
凯恩斯和马克思对失业原因分析的比较[J]
.教学与研究,2007(6):20-27.
被引量:9
引证文献
7
1
朱殊洋.
就业问题的动力学分析——基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考察[J]
.海派经济学,2008,6(4):38-56.
被引量:1
2
兰京.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趋势与就业问题研究[J]
.商业经济,2005(2):6-7.
3
徐跃华.
就业稳定增长的条件——基于马克思均衡假设的考察[J]
.当代经济研究,2009(4):7-11.
4
朱殊洋.
马克思就业模型的分析及就业策略的选择[J]
.社会科学战线,2009(6):74-84.
被引量:4
5
徐跃华,朱殊洋.
一类均衡条件下就业增长率与物价增长率的相关性分析[J]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3(4):18-21.
被引量:1
6
徐跃华,朱殊洋.
马克思均衡下的分布参数就业模型[J]
.当代经济研究,2015(4):19-24.
被引量:1
7
李栋华.
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政府就业援助视角[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7,31(4):64-72.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8
1
李云.
马克思就业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广东为例[J]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26(3):67-73.
被引量:1
2
徐跃华,朱殊洋.
一类均衡条件下就业增长率与物价增长率的相关性分析[J]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3(4):18-21.
被引量:1
3
朱殊洋,徐跃华.
对就业和劳动密集度变化规律的探讨[J]
.探求,2014(5):105-107.
4
徐跃华,朱殊洋.
马克思均衡下的分布参数就业模型[J]
.当代经济研究,2015(4):19-24.
被引量:1
5
徐跃华,朱殊洋.
基于马克思生产函数的最优经济增长模型[J]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4(4):4-8.
被引量:3
6
张可云,邓仲良.
技术效应还是就业规模效应?——工人相对工资下降原因研究[J]
.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7(2):176-199.
被引量:1
7
赵明.
城镇困难群体就业援助问题分析[J]
.活力,2021(2):24-25.
8
张凌峰.
基于社会关系分析法的城市贫困母亲再就业服务研究[J]
.办公室业务,2023(2):72-74.
1
崔荻.
学习马克思就业理论的粗浅体会[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0,20(7):16-18.
2
黄国祥.
马克思就业理论与当前再就业[J]
.理论学习月刊,1998(6):26-28.
3
王莹莹.
对“经济高增长与低就业并存”现象的探讨——基于马克思就业理论[J]
.中国劳动,2015(5X):13-17.
4
叶后坡.
基于马克思理论的中国就业问题分析[J]
.人民论坛,2012(A12):248-249.
5
孙家良.
对马克思就业理论的若干问题的思考[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1(5):113-116.
被引量:3
6
胡芸.
对马克思就业理论的再认识[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31):110-110.
7
西部开发加快促进经济 社科院预测明年增7.6%[J]
.重庆与世界,1999,0(6):45-45.
8
张韵,李海明.
劳务派遣对于职业训练的冲击与因应[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S1):178-183.
被引量:2
9
刘晋,孙业亮.
民工荒背景下关于当前我国“人口红利”和“刘易斯拐点”问题的思考[J]
.理论导刊,2013(2):99-101.
被引量:3
10
矫阳.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探讨[J]
.北方经济,2008(24):95-96.
被引量:1
当代经济研究
2001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