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50后”至“60后”作家如何逼近现实,表现剧烈转型中的中国,这是一个问题。一方面,这些在新时期之初登上文坛的作家们,经历过三十年的历练,思想、情感和艺术表现力,都臻于炉火纯青的至境;一方面,随着功成名就,著名作家的光环加身,养尊处优的生活环境,出版人和读者的追捧,使得他们对现实生活感同身受的程度,大打折扣。然而,无论从作家的道义感而言,还是从作品的吸引力而言,文学中都不能缺失来自现实的那种切肤的疼痛感和在场性。这是一个普泛性的难题。就像莫言自省的那样,虽然自命为“作为老百姓而写作”,但是自身毕竟不能算是普通老百姓,如何表现老百姓而不至于失真?2013年度问世的贾平凹的《带灯》、阎连科的《炸裂志》、韩少功的《日夜书》等,就是在这一点上有很多思考和探索的。我们这里讨论的余华《第七天》,也是作家在逼近现实的努力向度和成败得失上,引起很大的争议。着眼于此,我们组织了这次笔谈,不仅是对一部作品议论纷纷,更是关注到作家与当下现实的两难,梳理其中的纠结。至于评价之准确与否,则是退而求其次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