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间协同育人研究——以德州学院为例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认为不断提高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全力推进校内学科专业间的协同育人。实施跨学科专业间交叉互动,学科内专业间依托交融、科教间相互结合的协同育人新模式,有助于优化协同育人环境,创新协同育人培养体系,形成协同育人促进机制。
作者
张秀琴
米彦
机构地区
德州学院政法学院
出处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4年第1期175-177,共3页
Industrial & Science Tribune
关键词
学科专业
协同育人
科教结合
分类号
G647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32
同被引文献
19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6
参考文献
3
1
季桂起,李永平.
德州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11(6):22-25.
被引量:33
2
德州学院.德州学院2011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2.
3
德州学院.德州学院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3.
共引文献
32
1
宋玉兰.
地方本科院校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和优化七原则[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30):70-71.
2
陈立万,谢辉,陈强,牛晓伟.
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
.三峡高教研究,2011(3):10-13.
3
陈立万,谢辉,陈强,牛晓伟.
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J]
.中国成人教育,2012(8):63-65.
被引量:12
4
于士军.
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改革探析[J]
.新西部(下旬·理论),2012(9):52-52.
5
周岩.
看地方院校的另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合肥学院朝鲜语2+2专业为例[J]
.教育界(高等教育),2012(12):35-36.
6
胡学友,谭敏,高先和.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J]
.巢湖学院学报,2012,14(6):151-155.
被引量:2
7
闫立梅.
统计学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职业时空,2013,9(2):72-73.
被引量:5
8
李彩霞.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实践探索[J]
.职业时空,2013,9(5):82-83.
9
方波,白政民,张元敏.
应用型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改革探索——以许昌学院为例[J]
.中国成人教育,2013(14):150-152.
被引量:8
10
姜玉荣.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管理立体化模型的构建与实施——以德州学院为例[J]
.中国成人教育,2013(19):39-41.
同被引文献
19
1
张向华,李军.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本科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2015,36(1):62-64.
被引量:39
2
袁路,安立龙,乔玉香.
以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内江科技,2008,29(6):62-62.
被引量:4
3
陈明杰,兰海.
坚持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0):113-114.
被引量:13
4
康华,王广良,张磊.
以实践教学为平台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J]
.中国成人教育,2008(16):133-134.
被引量:27
5
曹福全.
浅谈基于TRIZ理论的创新教育[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4):30-31.
被引量:21
6
季桂起.
探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J]
.中国大学教学,2009(3):62-64.
被引量:32
7
王永利.
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J]
.江苏高教,2011(2):137-138.
被引量:32
8
高玮玮,刘鲁庆,顾正磊,胡源远.
学分制模式下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途径的研究[J]
.中国科技信息,2011(7):245-245.
被引量:4
9
严薇,袁云松.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12(9):78-80.
被引量:119
10
陈江风,张东初,王红利.
地方工科院校内涵式发展之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J]
.中国轻工教育,2012,15(6):3-5.
被引量:7
引证文献
3
1
牟艳男,王海燕,邱敏,高孝成,张秀平,韩丽君.
提升新建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6,33(2):69-71.
被引量:5
2
陈小粉.
“1 X”制度下中职跨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以“食品+会计”为例[J]
.西部素质教育,2021,7(17):74-75.
3
高嘉炜.
新形势下家校协同育人的研究与探索——以陕西民办本科院校为例[J]
.劳动保障世界,2018(1X):34-34.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6
1
张德华,高飞.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23):252-253.
2
韩丽珠,陈冬松.
高等工科院校产学研用合作创新的SWOT分析与发展策略[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7,34(10):38-43.
被引量:2
3
邵慧,吴东升,陈杰.
智能电视课程工程教育目标教学模式的建构[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4(3):79-81.
被引量:2
4
田玉姣,贾维宁.
护理院校妇产科护理学实训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J]
.才智,2018(12):135-136.
5
李双远,周鸿立,任铂华,李月格.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乌拉草”精准扶贫农村产业化项目案例研究[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20,37(4):68-72.
被引量:3
6
甘彦章.
新形势下高中家校共育的实践探索[J]
.中学课程辅导(上旬刊),2019(11):172-172.
1
李峥,朱霞.
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革思路与探索——以江苏科技大学为例[J]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0(1):11-14.
被引量:2
2
郭玉娟,陈学年,付莉,梁盛年.
生物技术专业科教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
.肇庆学院学报,2013,34(5):56-60.
被引量:3
3
潘剑波,郭登峰.
科教结合 提高教育质量[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5):130-131.
4
王克磊.
“90”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研究[J]
.文艺生活(下旬刊),2013(9):241-241.
5
王玉梅.
信息技术课上的育人研究[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22):135-135.
6
邢丽,冉盈志,尹伊.
科教结合之联合培养本科生的探索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63(3):18-24.
被引量:6
7
曾希.
“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
.亚太教育,2016,0(29):118-118.
被引量:1
8
杨凡,周丛照.
科教结合 协同育人——中国科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15(1):20-22.
被引量:26
9
王国凤.
《材料物理》课程教学探讨[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4):70-70.
10
郭永胜.
科学研究是办好一流高校的必要条件[J]
.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9(1):87-89.
被引量:1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4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