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分析了中、日、韩三国的造船状况及其差异 ,阐述了日、韩造船业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出处
《江苏船舶》
2000年第6期35-38,共4页
Jiangsu Ship
同被引文献17
-
1陈宝森.新世纪跨国公司的走势及其全球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8):5-10. 被引量:14
-
2高稷.世界造船业的发展趋势和研发动态[J].上海工业,2004(11):38-40. 被引量:8
-
3张文斌,余龙.关于船舶配套业的发展研究[J].造船技术,2003,31(6):1-5. 被引量:9
-
4沈世斌.三菱PLC与PC机间的通讯应用[J].微计算机信息,2006,22(04S):81-83. 被引量:23
-
5包建华,丁启胜,张兴奎.工控组态软件MCGS及其应用[J].工矿自动化,2007,33(3):92-94. 被引量:51
-
6陈惠琳.人文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4-40.
-
7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
8贾立奎.船舶制造项目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
-
9何亮.日本造船工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造船技术,1998,26(1):6-9. 被引量:3
-
10谢伟.韩国造船工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J].造船技术,1998(10):1-5. 被引量:2
引证文献4
-
1张通,周宁,李先锋.浅析中国造船业未来的发展战略[J].江苏船舶,2005,22(4):33-35. 被引量:6
-
2陶丽萍,谢林柏.梳式滑道绞车群同步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1):16-19.
-
3张建勇,巩新,王之龙,卢冬冬.中国造船业发展现状及前景[J].中国科技博览,2013(24):234-234.
-
4田汝耕,张振克,朱大奎.海岸带临港工业、海运物流与全球化大生产的探讨[J].世界地理研究,2004,13(2):1-8. 被引量:9
二级引证文献15
-
1陈爱国,叶家玮,梁利东,高延增.中国造船业的发展与广东的对策[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6(4):38-41. 被引量:3
-
2文秀峰,杨丽莲.论民事诉讼检察监督的范围[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10(1):100-103. 被引量:7
-
3陈宁,胡良德.我国沿海港口城市临港工业发展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4):546-549. 被引量:10
-
4李丹阳,王利.大连市临港工业区的布局现状及趋势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23(1):101-107. 被引量:6
-
5于文金,邹欣庆,朱大奎.南海经济圈的提出与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1):6-10. 被引量:8
-
6张振克,王万芳.美国小型自动水下环境探测器及其对我国近海环境监测技术的启示[J].科技创新导报,2008,5(1):67-68. 被引量:3
-
7陶俪佳.江苏船舶工业优劣势分析[J].江苏船舶,2008,25(1):39-41. 被引量:4
-
8张光明,吴燕.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我国造船产业结构分析[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58-61. 被引量:8
-
9聂剑宁,宁萍,张敏.重庆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发展对策[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3):42-44. 被引量:3
-
10王颖,阳立军.新中国60年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与未来展望[J].经济地理,2009,29(12):1957-1962. 被引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