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能源》
2000年第5期17-21,共5页
Energy of China
参考文献4
-
1蔡运龙,蒙吉军.退化土地的生态重建:社会工程途径[J].地理科学,1999,19(3):198-204. 被引量:86
-
2罗伯特.普里多,单卫国.世界能源市场的发展变化[J].国际石油经济,1998,6(1):22-26. 被引量:3
-
3伊恩.林赛,李文.21世纪世界能源前景[J].国际石油经济,1998,6(1):27-29. 被引量:2
-
4[美]布朗(L·R·Brown) 著,祝友三.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4.
二级参考文献18
-
1余谋昌.走出人类中心主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10(7):8-14. 被引量:238
-
2黄秉维,陈传康.区域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陆地系统科学[J].地理学报,1996,51(5):445-453. 被引量:41
-
3刘明兴,韩小红,高金虎,陈志林,魏智海.我国沙漠化土地发展趋势及治沙新思路[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6,15(1):44-48. 被引量:3
-
4蔡运龙.中国西南岩溶石山贫困地区的生态重建[J].地球科学进展,1996,11(6):602-606. 被引量:149
-
5国家计划委员会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
6蔡运龙.中国西南岩溶地区消除贫困与持续发展的示范研究.可持续发展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93-297.
-
7胡鞍纲.“贵州现象”的思考[J].中国贫困地区,1995,(2).
-
8E 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
9康晓光,经济日报,1996年
-
10国家计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96中国人口资源环境报告,1996年
共引文献88
-
1蔡运龙.生态问题的社会经济检视[J].地球科学进展,2020,35(7):742-749. 被引量:9
-
2程前昌,胡大胜.中国喀斯特旅游资源特征及其可持续发展措施的初步探讨[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7,0(2):38-43.
-
3樊新刚,米文宝,杨蓉.宁南山区生态重建限制性因素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4,11(3):28-30. 被引量:2
-
4高群.生态—经济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础理论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5):72-76. 被引量:8
-
5龙花楼,张献忠,王军,罗明.长江上游丘陵区社会经济实力与坡耕地治理——以四川省中江县为例[J].山地学报,2004,22(4):502-507. 被引量:5
-
6李陇堂,吴玲娜.西海固地区的环境重建与可持续发展[J].人文地理,2000,15(5):43-46. 被引量:12
-
7敖登高娃,巴雅尔,郝润梅.和林格尔县西北平原区中低产田改造利用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23):13-15.
-
8罗明,龙花楼.土地退化研究综述[J].生态环境,2005,14(2):287-293. 被引量:33
-
9周文霞,陈笑媛,董敏.贵阳地区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2(3):328-330. 被引量:4
-
10李开宇,张艳芳.陕北风沙区景观生态建设中区域文化的影响与响应[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4):105-109.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85
-
1周家贤.开发二氧化碳资源 推进碳的循环利用[J].上海化工,2004,29(7):7-9. 被引量:3
-
2周家贤.二氧化碳开发利用综述[J].化工设计,2004,14(4):7-9. 被引量:11
-
3王庆一.中国能源现状与前景[J].中国煤炭,2005,31(2):22-27. 被引量:17
-
4谭昌伟,王纪华,黄义德,黄文江,刘良云.运用光谱技术改进Beer-Lambert定律的定量化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5,38(3):498-503. 被引量:13
-
5王志.二氧化碳在化学合成中的应用[J].杭州化工,2005,35(1):30-32. 被引量:3
-
6潘伟尔.我国煤矿安全生产问题研究[J].中国能源,2005,27(7):8-15. 被引量:15
-
7熊小伏,周永忠,周家启.计及负荷频率特性的低频减载方案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5,25(19):48-51. 被引量:77
-
8尹玉西.试谈绿色植物的环保功能[J].国土绿化,2006(5):41-41. 被引量:1
-
9王文兴,王纬,张婉华,洪少贤.我国SO_2和NO_X排放强度地理分布和历史趋势[J].中国环境科学,1996,16(3):161-167. 被引量:63
-
10关宏亮,迟永宁,王伟胜,戴慧珠,杨以涵.双馈变速风电机组频率控制的仿真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31(7):61-65. 被引量:88
引证文献6
-
1袁宝荣,聂祚仁,狄向华,左铁镛.中国化石能源生产的生命周期清单(Ⅰ)——能源消耗与直接排放[J].现代化工,2006,26(3):59-62. 被引量:20
-
2卫国强,何昆霖,张忠林,郝晓刚,刘世斌.植物固碳较其他CO_2综合利用方法的优势分析[J].绿色科技,2013,15(2):187-190. 被引量:1
-
3谷俊和,刘建平,江浩.风电接入对系统频率影响及风电调频技术综述[J].现代电力,2015,32(1):46-51. 被引量:30
-
4张志彬,董跃哲.能源互联网下的灵活资源参与电网调频综述[J].通信电源技术,2018,35(5):89-90. 被引量:1
-
5王曌文,周昊,罗佳伟,伍其威,岑可法.储罐地基材料在熔盐泄露后的导热系数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22,56(1):137-143.
-
6任东明,曹静.论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机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5):16-19. 被引量:13
二级引证文献65
-
1王腊芳,张莉沙.钢铁生产过程环境影响的全生命周期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S2):239-244. 被引量:20
-
2张艳.基于能源安全思考的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2(S2):16-19. 被引量:1
-
3孙振清,张希良,赵振军.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实行长期保护性电价制度的问题[J].可再生能源,2005,23(1):57-59. 被引量:5
-
4戴彦德,任东明.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能源问题 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地位和作用[J].可再生能源,2005,23(2):4-8. 被引量:18
-
5谢治国,胡化凯,张逢.建国以来我国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5(9):50-57. 被引量:45
-
6任东明.关于引入可再生能源配额制若干问题的讨论[J].中国能源,2007,29(11):10-13. 被引量:12
-
7陶建格,薛惠锋.能源约束与中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对策[J].资源科学,2008,30(2):199-205. 被引量:24
-
8宋彪.论可再生能源法的强制性规则[J].江海学刊,2009(3):149-154. 被引量:3
-
9任东明.中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和实施对策探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35(22):25-28. 被引量:31
-
10武春友,赵奥,卢小丽.中国不可再生能源全生命周期效率评价研究[J].科研管理,2012,33(2):147-155. 被引量:7
-
1韩文科.加快推进我国能源结构调整[J].环境保护,2013,41(20):35-37. 被引量:3
-
2邓楠.促进能源技术革命,迎接环境问题挑战[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1(2):10-13.
-
3侯峰岩,王为.电化学技术与环境保护[J].化工进展,2003,22(5):471-476. 被引量:15
-
4任奔.健全上海清洁能源技术创新体系的若干建议[J].上海节能,2008(3):12-16. 被引量:1
-
5庞淑薇.能源与环境:技术评价与政策选择[J].农村经济与技术,1991,13(1):16-21.
-
6范珊珊.芬兰启示录[J].能源,2015,0(4):70-74.
-
7杨玉峰.奥巴马政府能源新政及潜在影响[J].中国能源,2009,31(6):5-7. 被引量:7
-
8郎一环,沈镭.我国能源节约战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2):105-109. 被引量:24
-
9德国小岛的新能源之路[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4,16(5):86-86.
-
10任东明.关于建立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总量目标制度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能源,2005,27(4):21-25. 被引量: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