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期17-19,共3页
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Hum.&Soc.Sci.)
引证文献7
-
1李琳琦,张晓婧.明代安徽书院的数量、分布特征及其原因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4(4):72-81. 被引量:12
-
2张晓婧,李琳琦.明代凤阳府和徽州府书院发展之比较[J].黄山学院学报,2008,10(2):5-9. 被引量:3
-
3李玉栓,王昊.安徽明代文人结社的特点、成因和作用[J].黄山学院学报,2011,13(6):45-51. 被引量:2
-
4江小角.清代徽州宗族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及其影响[J].安徽史学,2013(5):103-107. 被引量:6
-
5吴靖.从地域文化视域探析《髹饰录》诞生于明代徽州的原因[J].文化学刊,2023(5):232-235.
-
6刘晨,曲晓红.论明清徽商对城乡融合发展的贡献及启示[J].黄山学院学报,2023,25(6):7-12.
-
7蒋道霞.明清徽州慈善文化的成因、特质和历史贡献[J].蚌埠学院学报,2024,13(3):95-99.
二级引证文献23
-
1程慧.明代中后期宁国府书院之兴盛[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2):173-177. 被引量:2
-
2郭志俊.明清徽州教育和人才培养[J].理论建设,2010,26(2):65-69. 被引量:3
-
3张晓婧.论明代安徽书院的发展和区域文化的互动[J].安徽史学,2008(2):26-29. 被引量:5
-
4张晓婧,李琳琦.明代凤阳府和徽州府书院发展之比较[J].黄山学院学报,2008,10(2):5-9. 被引量:3
-
5阳光宁.池州书院的历史文化考述[J].池州学院学报,2010,24(1):99-105. 被引量:4
-
6马友斌,邓洪波.2008年书院研究综述[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31(1):95-100.
-
7陈业新.明清时期皖北地区灾害环境与社会变迁--以文武举士的变化为例[J].江汉论坛,2011(1):89-101. 被引量:11
-
8李玉栓,王昊.安徽明代文人结社的特点、成因和作用[J].黄山学院学报,2011,13(6):45-51. 被引量:2
-
9朱仰东.《儒林外史》假托明代续论[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13(1):90-96. 被引量:1
-
10伍光辉.龙膺参与谼中结社活动考辨[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4(2):81-84.
-
1郑志良.明清时期的徽商与戏曲[J].中文自学指导,2003(2):47-47.
-
2李琳琦,王世华.明清徽商与儒学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15(3):80-88. 被引量:13
-
3孙利.徽商兴衰启示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8):79-80.
-
4陆贤涛.徽商家庭教育的思想和方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6):644-647. 被引量:5
-
5江红波,曹彦.陶行知教育思想实践与徽州地区农村教育之改革[J].徽州社会科学,2009(12):44-47.
-
6李琳琦.明清徽州的蒙养教育述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3):346-350. 被引量:3
-
7江萍.开发徽州特色文化 建设语文校本课程[J].教育文汇,2015,0(9):20-21.
-
8省教育厅徽商大会组织工作受表彰[J].安徽教育,2008,0(8):9-9.
-
9宗韵.清代徽商家庭教育个案研究——以《先府君行述》为考察的中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5):510-513. 被引量:1
-
10李琳琦.从谱牒和商业书看明清徽州的商业教育[J].中国文化研究,1998(3):48-54. 被引量: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