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胃气的不同概念及相应内涵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胃气是中医学常用名词,其出现于不同的内容中,内涵也随之不同,至今尚未形成定论。为了便于准确理解和诠释胃气,本文对其概念及内涵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其所指包含了一身之气、胃腑功能、气机升降、脉气盛衰、舌苔有无、面色善恶、病理变化、药物煎服等八个方面。
作者
陈文林
机构地区
江西省广丰县人民医院
出处
《江西中医药》
2013年第10期10-12,共3页
Jiangx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关键词
胃气
中医学
概念
内涵
分类号
R223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2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22
同被引文献
41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6
参考文献
6
1
吴华强.
“胃气”概念辨析[J]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2):158-159.
被引量:9
2
董明国,卢晓敏.
降胃气法治疗脾胃病理论溯源[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0,15(6):380-382.
被引量:4
3
汪蕾.
浅议“脉以胃气为本”[J]
.河南中医,2009,29(1):31-33.
被引量:4
4
王庆侠.
胃气、胃阴、浊气与舌苔[J]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8,15(2):7-8.
被引量:4
5
严惠芳,张卫娜,马居里,马永强.
胃气解析[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29(1):13-15.
被引量:2
6
王湃,武永利,袁素荣.
浅谈张仲景的“保胃气存津液”在汤剂煎服法中的体现[J]
.宁夏医学院学报,1997,19(3):85-86.
被引量:5
二级参考文献
22
1
张翼宙.
论气机升降在张仲景脾胃病证治中的运用[J]
.浙江中医杂志,2007,42(6):362-362.
被引量:4
2
张镜人.慢性胃炎脉象初探[J].浙江中医杂志,1984,19(4):171-171.
3
徐心仁.胃气初探.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2,5(3):38-39.
4
清·林之翰.四诊抉微[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5.
5
汉·华佗.中藏经I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6
徐蓉娟 费兆馥 李文 等.慢性胃炎的辩证分型与心血管功能的关系.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22(5):13-16.
7
陈可冀.饱餐时促、结、代脉影响的观察[C].中西医结合研究学术论文汇编四诊研究专辑(一),1983:60.
8
傅聪远.滑脉的实验研究[C].第二届全国四诊学术会议论文汇编,1997:11.
9
夏宗奎.
董建华治疗胃病经验[J]
.山东中医杂志,1997,16(5):223-224.
被引量:5
10
朱文峰.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5—45.
共引文献
22
1
茹清静.
胃气理论的内涵与外延研究[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6):804-809.
被引量:8
2
路军章,杨明会.
胃气理论探析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原则[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4):201-203.
被引量:23
3
肖正华,贺晶晶.
舌苔在胃病辨治中的临床意义[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5,3(12):34-35.
4
邢玉瑞.
胃气概念及其理论的发生学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6):409-411.
被引量:9
5
方胜林.
浅析胃气[J]
.河北中医,2006,28(9):672-673.
被引量:1
6
江慧红.
浅谈“有胃气则生 无胃气则死”[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1):15-16.
被引量:5
7
冯兴志,杨涛,何新慧.
《伤寒论》“保胃气”思想源流探析[J]
.吉林中医药,2010,30(5):452-454.
被引量:16
8
张晓丽,王济国,曹美群,吴正治.
消化系疾病不同舌苔唾液蛋白质组学的初步研究[J]
.中国中医药科技,2010,17(4):336-338.
被引量:9
9
潘金波.
《伤寒杂病论》汤剂煎服法探究[J]
.中医杂志,2011,52(12):1013-1015.
被引量:13
10
冯兴志,马淑红,吴越,杨涛,李浩.
“保胃气”思想在中医药治疗中的应用[J]
.吉林中医药,2012,32(8):788-790.
同被引文献
41
1
张光茹.
浅谈脾胃的升清降浊[J]
.青海医药杂志,1991,0(3):5-6.
被引量:2
2
曾福海.
脾胃分治医便秘[J]
.陕西中医函授,1994(2):17-19.
被引量:3
3
刘果.
缪希雍治泻重脾胃分治[J]
.中国社区医师,2005,21(7):32-32.
被引量:2
4
邢玉瑞.
胃气概念及其理论的发生学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6):409-411.
被引量:9
5
薛雨芳,李振波.
胃气的实质及其临床意义[J]
.湖北中医杂志,1996,18(6):4-6.
被引量:6
6
周勇,龚一萍,连怡绍.
高血压病不同证型胖瘦舌、点刺舌的计算机定量研究[J]
.中医药学报,2007,35(2):28-30.
被引量:6
7
韩春生,王微,符思.
论《伤寒论》脾胃分治思想[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4(4):341-342.
被引量:10
8
宋雅琴.
浅探胃为五脏之本[J]
.国医论坛,2008,23(2):11-12.
被引量:4
9
弓淑珍,侯丽颖,刘江凯.
中医脾 胃 小肠功能的再探析[J]
.辽宁中医杂志,2009,36(3):366-367.
被引量:10
10
翟衍庆.
“脾主运化”的含义之我见[J]
.西部中医药,1989,20(2):4-5.
被引量:9
引证文献
3
1
陈嫣儒,陈昱橦.
脾病和胃病当分别论治[J]
.名医,2020(16):108-109.
2
高欢欢,王向鹏,任浩,薛志鹏,黄泽青,孙继高,赵岩,陈卫衡.
股骨头坏死的舌象特征研究[J]
.中医正骨,2020,32(1):28-31.
被引量:1
3
孙闵,王荣,孙冰,唐迎雪.
李东垣重胃思想探析[J]
.济宁医学院学报,2021,44(1):1-4.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
6
1
陈卫衡.
中国股骨头坏死数据库的现状与挑战[J]
.中医正骨,2020,32(1):1-3.
被引量:9
2
王琳,王文婷,王苏童,李晓.
李东垣与黄元御脾胃观比较[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45(3):244-248.
被引量:13
3
杨一天,苏航,叶蔚.
基于属性偏序原理探讨李东垣《脾胃论》腹痛方剂用药规律[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32(7):662-665.
被引量:3
4
邓科汇,张茜敏,钟晓婷,洪晓华,荣震.
健脾益肾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9):79-81.
5
潘相学,余莉芳,李毅平,林柳兵,刘晓琳.
《脾胃论》之五运六气理论浅析[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2(4):542-544.
被引量:2
6
蒋超鹏,郭晨贤.
降脂抗氧化合剂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
.江苏医药,2024,50(2):187-190.
被引量:1
1
赵文鼎.
浅述“厥阴病”与“厥证”[J]
.甘肃中医,2003,16(10):1-3.
被引量:2
2
严惠芳,张卫娜,马居里,马永强.
胃气解析[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29(1):13-15.
被引量:2
3
补肾和壮阳不是一回事[J]
.婚育与健康,2016,0(2):49-49.
4
黄巧玲.
《内经》有关色诊的论述[J]
.中医药导报,2010,16(7):10-12.
被引量:5
5
张效东.
辨析《金匮要略》渴或不渴症状的临床意义[J]
.国医论坛,2000,15(2):7-9.
6
郭宏敏.
仲景论淤[J]
.时珍国医国药,2009,20(6):1550-1551.
7
顾正华,沈永明.
近视眼中医辨证的再认识[J]
.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1995,13(4):193-194.
被引量:2
8
白宇乾,崔韶阳,李万瑶.
“治未病”理念在针灸穴位配伍中的应用[J]
.新中医,2010,42(7):101-102.
被引量:5
9
关梓桐,徐雅.
试述中医心、脑、神志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
.世界中医药,2014,9(9):1243-1246.
被引量:44
10
杨子庆.
水瘀证治初探[J]
.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0):57-58.
江西中医药
2013年 第10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