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结构与选择”机制下的人的生命本体——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新探索 被引量:21

The Noumenon of Human Life under the Mechanism of "Structure and Choice"——New Explorations in Marxist Theory of the Study of Man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长期以来,在人的生命本体论中,结构主义和存在主义将"结构"与"选择"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陷入了"二元论"的泥坑。人的生命本体论由"二元论"到"二重性"转变已是时代的切望。基于20余年对人的生命本体的研究和调查,本文作者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为科学方法,试图在哲学人类学领域重构人的生命本体论。文章提出,人的生命本体具有"结构与选择"的"一体化二重性",结构与选择互相联结、互相决定、互相转化,一体化存在。人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具有共时态存在、历时态存在、交互关系态存在等多种存在方式,并且具有实践性、现实性、主体性和二重性等多种属人特性及功能。这一理论重构是对"主体人类学原理"的进一步深化,为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一种人的生命本体论基础,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的人生哲学,为人类学自我超越提供了理论参考,具有多种前提性理论启示。 For a long time,structuralism and existentialism have separated'structure 'from'choice' and made them opposites,thus getting bogged down in dualism.For the life noumenon to shift from'dualism 'to'twofoldness' is the earnest hope of the age.Based on more than twenty years'research into the life noumenon,the author uses the scientific method of Marxist dialectical thinking to try to reconstruct life ontology in the field of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The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life noumenon has an integrated twofoldness in which structure and choice are linked and are mutually determining and transforming in an integrated existence.The structure and choice of the life noumenon have multiple modes of being:synchronic,diachronic,and interactive.Moreover,they have many personal attributes and functions:those of practice,reality,subjectivity and twofoldness.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ory represents the deepening of research into the principles of the noumenon of anthropology;it provides a foundation in the life noumenon for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offers a scientific philosophy of life,provides anthropological self-transcendence with theoretical reference material,and offers a number of preliminary theoretical hints.
作者 陈秉公
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4-63,205,共20页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9

  • 1米夏埃尔·兰德曼.《哲学人类学》,张乐天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218页.
  • 2卡尔文·施拉格.《当代思想中的哲学人类学》,《东西方哲学》1970年第20卷第1期,第83-89页.
  • 3陈秉公.“主体人类学”概念的提出及知识体系建构[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51(3):57-67. 被引量:3
  • 4M.兰德曼.《哲学人类学》,阎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27页.
  • 5巴蒂斯塔·莫迪恩.《哲学人类学》,李树琴,段素革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序言”,第1页.
  • 6.《论语·宪问》[M].,..
  • 7.《论语·子罕》[M].,..
  • 8.《孟子·告子上》[M].,..
  • 9柏拉图.《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
  • 10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39页.

二级参考文献29

  • 1哈维兰.《当代人类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 2蒋柄钊.《文化人类学不等于民族学》,中国人类学会编.《人类学研究》续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 3M·兰德曼.《哲学人类学》,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
  • 4袁世全,冯涛主编.《中国百科大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
  • 5《英国大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 6《美国百科全书》,台湾光复书局大美百科全书编辑部,外文出版社《大美百科全书》编辑部,1990年.
  • 7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版.第82页.
  • 8幸运的是,到现在为止,只有极少数的人类学系成为取消或缩减规模的对象,而且在一些情况下,他们在美国人类学协会的帮助下为勇敢的委员和支持者们所"拯救".如果这个数字很大时警钟才响起,就已经太晚了.由于人类学系的减少,学术界随世界大流而解雇正式的教员,用只需支付少量工资的临时或兼职工人来代替.这样的措施就减弱了大学的认同,从而也减弱了人类学学科和系部的力量.
  • 9这个比较(在第一、第二和第三点之间有从美元到注册人数的转换)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与一些艺术和科学领域的课程相比较(如:英文,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选修),选修人类学的学生比例小得可怜;我们离美国人类学协会所提出的长远计划所宣告的目标,即每个本科生都选修一门人类学课程,还差的太远.然而与只占大学服务和研究目标1%相比较,占教学的10%就更为引入注目,尤其是由相对来说很少的教员所完成,这可以认为是我们在对本科基础教育功能上取得成功的标志.如果我们从美元转换到研究和服务贡献的一些其他标志(如:投身于服务的出版物或时间,或更难于量化的如对思想或社区生活的影响),比较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异,但我相信没有实质性的差别.而且,我所得到的印象是即使管理者、学生或校友会对人类学有任何的印象,也不是视为在研究和服务上的主要角色,而是对本科生的教学.典型的是,如果我遇到一位知道我是一个人类学家的校友,或男或女,他或她就会这样说,"哦,对,我曾经选修过一门人类学课程"(或有时候,"我真希望我曾选修过一门人类学课程").时不时地,会有一些急于寻找与研究有关的人提到报纸里出现的一些化石;几乎从不会提到任何"服务",除了在极少的情况下这个人是其工作深受考古学家影响的农民或合约订立者.毋庸提及,不同大学里选修人类学课程的本科生比例和数目都有差异.在一些大学比例很低,仅有1%左右,在另外一些学校要高得多(如:密西根大学,据称为26%).如切根(1995)、卡迈克尔(1995)、纽文(1995)的报告所显示,开创性和异象性的措施能够使人类学的地位产生急剧地提高(参看1995年11月在华盛顿召开的美国人类学协会第94届年会中的"人类学在学术界里何处去"研讨会论文).
  • 10美国人类学协会没有提供数据来确定或否定这种模式是否是全国性的,然而观察结果支持这个观点.比如,注意人类学与其他领域相比较而言,在主要机构如国家科学基金和国家健康组织里的位置,即规模和奖励的数目.同样注意一些领域如法律、医药、公共健康、社会工作、教育等等提供了大众所广泛认可的来自大学的公共服务,而人类学与艺术和科学领域的其他一些学科类似,相对而言只有极少的贡献得到大众认可.在各亚学科间作个区分很重要:考古学对公共教育、环境工程等等方面大有贡献,有时还会得到数量不少的资源,如奖金和合同,以及设备和空间.尽管如此,与人类学和医药、科学等之间的差别相比,内部的差异就很小了.一个对我们所作贡献的全面评估显然应当包括其他方面,如参与跨学科项目.对不同组成部分--研究、服务和教学--的比较为的是给许多跨行业管理评估提供共同的主要指标.

共引文献1749

同被引文献205

引证文献21

二级引证文献80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