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视觉呈现与主体位置——评张慧瑜《视觉现代性——20世纪中国的主体呈现》 被引量: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晚清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叙述他人和确认自我,以及这一叙述和确认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形成存在着怎样的关联,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当下学术界的核心追问。相关的解答已有很多,且几无例外地将中国知识分子现代主体位置的确立与西方视角的形成联系起来,著名的“挑战一回应”模式,一度成了解释中国现代性问题的不二法门。张慧瑜的《视觉现代性——20世纪中国的主体呈现》(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作者 赵牧
出处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53-160,共8页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基金 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支持计划"‘新时期’文学转型与革命重述关系研究"(批准号:2013GGJS-171)阶段性成果 中国博士后基金第五十批面上资助(批准号:2011M501172) 第五批博士后特别资助(批准号:2012T50596)支持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0

  • 1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439页.
  • 2鲁迅.《藤野先生》[A]..《朝花夕拾》[C].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61页.
  • 3费约翰.《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李平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57页,第155页,第154页.
  • 4强纳森·柯拉瑞.《观察者的技术一论19世纪的视觉及现代性》,蔡佩君译,(台北)行人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第12页,第12页,第11页.
  • 5鲁迅.《我怎样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四卷,第526页.
  • 6强纳森·柯拉瑞.《观察者的技术--论19世纪的视觉及现代性》,第13页.
  • 7杨泽.《边缘的抵抗--试论鲁迅的现代性与否定性》,《民族国家论述--从晚清,五四到日据时代台湾新文学》,(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处,1995年印行,第197页.
  • 8史书美.《现代的诱惑--书写半殖民地中国的现代主义(1917--1937)》,何恬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20页.
  • 9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J].走向未来,1986,(1).
  • 10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季广茂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43页.

共引文献41

同被引文献26

  • 1李杨.“救亡压倒启蒙”?——对八十年代一种历史“元叙事”的解构分析[J].书屋,2002(5):4-15. 被引量:52
  • 2岑雪苇.文学评论的启蒙叙事——《摩罗诗力说》综论[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2):73-78. 被引量:1
  • 3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 4尼采 田立年译.哲学与真理[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52.63.14.17.22.21.
  • 5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3
  • 6汪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批判现代性的现代性方案,因为它也把自己建立在历史目的论的逻辑之上.""反现代性的现代性理论"是近代以来中国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这一特征归因于传统因素和近现代中国历史社会危机的语境,参见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载《死火重温》,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版.
  • 7贺桂梅."新启蒙"知识档案:80年代的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 8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走向未来,1986(1).
  • 9罗岗.五四:不断重临的起点-重识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M]//五四运动与现代中国(思想史研究第7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 10康德.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M]//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