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从缺席的美国到祛魅的美国——论1980年代后国产电影里的美国形象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20世纪80年代早期,国产电影(以大陆为主)里并不直接出现“美国形象”,而常以从美国归来的华裔作为美国形象的象征,如《庐山恋))、《牧马人》等影片,这种现象可以表述为“缺席的美国”;到20世纪90年代初,缺席的“美国形象”则通过想移民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去的中国入来体现,如《大撒把》等。“缺席的美国”象征着一种与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相对立的他者诱惑,一种背离高尚精神的物质享受,美国形象是一种被主观建构的想象。从90年代末开始,国产电影开始出现直接的美国形象,以中国人在美国的生活建构美国形象,美国逐渐地不再那么神秘,如影片《不见不散》、《刮痧》等,展现了中国人在美国的现实生活,对“想象的美国”形成了一定的祛魅作用。2013年电影《中国合伙人》,以建构本土“中国梦”解构了以往中国人想象中的“美国梦”。
作者 王雪玲
出处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4年第2期111-113,共3页 Aesthetic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7

二级参考文献12

  • 1郑振铎:《林琴南先生》,见《林纾的翻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8页.
  • 2故宫博物院编.《清代外交史料》(嘉庆朝第六册),北平:故宫博物院印行,1932年,第4|6页.
  • 3《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道光丁酉),上海:中华书局(影印),1997年,第389页.
  • 4志刚.《初使泰西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38、1、9页.
  • 5徐继畲.《瀛寰志略》,上海:上海书店,2001年,第276页.
  • 6梁廷枬.《海国四说》,上海:中华书局,1993年,第80、50页.
  • 7梁启超.《自由书·自由祖国之祖》,《梁启超全集》(第二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338页.
  • 8梁启超.《新大陆游记·由纽约至华盛顿》,《梁启超全集》(第四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154、1158页.
  • 9黄式苏.中西人物比较·尧舜华盛顿[J].新世界学报,:65-65.
  • 10魏源.《海国图志·卷六十》(下册),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第1611页.

共引文献13

同被引文献1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