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诵读,是“诵”与“读”的合称.《说文解字》释:“诵,讽也”,“读,籀书也”.根据段玉裁注,“诵”是一种以声传情的表达方式,“读”不仅包括“诵”,还特别侧重于对内容的理解.先秦典籍中“诵”与“读”多分开用,秦汉之后两者即合称“诵读”,成为一种有效的读书方法.《东观汉记》有“诵读昼夜不绝声”之说,而《晋纪》则说:“石勒手不能书、目不识字,每於军中令人诵读,听之皆解其意”.由“诵读昼夜不绝声”“每於军中令人诵读,听之皆解其意”可知,诵读指发出声音读书,“发出声音”是各种诵读方法的共同特点.翻阅历史,诵读活动贯穿了数千年中国文化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史也是一部诵读史,“诵”与“学”相伴而生、如影随行、代代相沿,形成了中华民族具有独特内涵的诵读文化.
出处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47-148,共2页
Modern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