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对《内经》外感病因观的探讨
被引量:
1
On Etiology of Exopathic Diseases Described in Canon of Medicine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长久以来 ,我们都是以记载于《内经》而形成于唐代的五运六气说作为外感病因的立论基础 ,信奉“外感不外六淫 ,民病当分四气”的观点。经研究发现 ,在此之前 ,古代医生是把寒暑的太过和燥湿之气 ,以及邪风 ,视为致病因素的 ,并阐明了它们的致病特点、引发的种种病证 ,与“六淫”
作者
邵学鸿
机构地区
北京中医药大学
出处
《江苏中医》
2001年第3期7-8,共2页
Jiangsu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关键词
《内经》
六淫
伤寒
中风
外感
病因
分类号
R221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R254.02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1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1
1
竺可桢.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
.考古学报,1972(1):15-38.
被引量:1300
2
吕文亮,陈琳.
四时温病与气象医学的关系探析[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16(4):19-20.
被引量:3
3
王侃,秦霖.
气候因素对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J]
.中华医史杂志,2004,34(2):93-96.
被引量:15
4
陈志远,齐颖娜.
浅谈伤寒和温病学说形成的气候因素[J]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3,12(4):11-12.
被引量:3
5
李洪涛.
试论孙思邈对外感病学的贡献[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6,15(1):2-3.
被引量:3
6
李权,陈利国.
试探气候变化对中医温病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J]
.陕西中医,2007,28(1):81-82.
被引量:4
7
秦庆福.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研究进展[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5):52-53.
被引量:2
8
张冰,翟华强,林志健,倪莉.
从“三要素”理念探讨中药药性之核心构成[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10):656-657.
被引量:33
9
李洪涛.
寒温争鸣论析[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9,18(6):1-3.
被引量:3
10
朱锦善.
儿科寒温两派学术争鸣的源流与影响[J]
.中华医史杂志,2002,32(2):94-98.
被引量:9
引证文献
1
1
叶峥嵘,吴琳.
气候变化对中医药寒热相关理论形成的影响[J]
.河南中医,2011,31(6):576-578.
1
丁跃玲.
试析《金匮要略》杂病病因观[J]
.国医论坛,1995,10(4):8-10.
2
穆俊霞,宋志萍,王平,梁葆朱,张世霞,翟春涛.
外感六淫学说探源[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11(3):9-11.
被引量:5
3
金华.
健脾活血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立论基础[J]
.中医函授通讯,2000,19(3):18-20.
被引量:3
4
沈伟梁,张勉之,张大宁.
论张大宁教授“补肾活血法”的立论基础[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2,9(5):249-252.
被引量:15
5
张凤华,郑兴刚.
张道厚应用川芎治疗各种头痛的经验举隅[J]
.现代中医药,2005,25(6):7-7.
6
刘叶,黎敬波.
外感病病因辨证研究进展[J]
.新中医,2004,36(3):73-75.
被引量:5
7
陈亚杰.
孙思邈“春夏取冷太过”病因观与“温食”养生浅析[J]
.中国卫生产业,2011,8(12Z):139-139.
被引量:1
8
潘晓明.
中医性美学概述(续二)[J]
.中国性科学,2012,21(11):92-95.
9
姜惟,袁玉兰.
浅谈《黄帝内经》的病因观[J]
.中华中医药学刊,1993,18(3):7-8.
10
杨雪彬,王颖晓.
六淫学说的研究进展[J]
.中医文献杂志,2016,34(3):69-72.
被引量:4
江苏中医
2001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