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主体的没落:莫言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转折——对《生死疲劳》的解读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大体说来,历史上存在两种不同的主体观。一种是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经笛卡尔发扬光大、到黑格尔、马克思达到顶峰的理性主义主体观,它强调人的理性、能动性、历史统一性,肯定人的地位与价值,根据其对主体本质的规定可以称之为古典主义主体。另~种肇始于二十世纪初、建立在现代主义基础上的非理性主体观,它凸显人的情感、意志、生命意识,甚至是非理性的潜意识等精神本质。莫言走进中国文坛时,曾一度占驻文艺界主流的古典主义主体失去了吸引力,而非理性的现代主体成为作家们的新宠,莫言早期重要作品《红高粱》也是这种新的主体思潮的产物。“《红高粱家族》与所谓的‘农民血气’或‘民间立场’全然无关,它是1985年国内学界‘主体性’大讨论的直接产物,是知识分子自由意志的隐喻表达或精英意识的另类言说”([1]p-150),宋剑华所说的“主体性”大讨论的直接产物指的正是《红高粱》中主体已由此前的理性主义主体转为现代主义的非理性主体。这种非理性的“英雄王八蛋”主体在莫言创作中延续了较长的时间,《父亲在民夫连》中的父亲、《四十一炮》中的老兰、《丰乳肥臀》中的二掌柜司马库,都属于余占鳌谱系,是非理性主体观的产物。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莫言小说中高扬的主体没落了,《生死疲劳》正体现了这种转变。
作者 邓全明
出处 《芙蓉》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5-177,共3页 LOTU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二级参考文献20

  • 1季红真.忧郁的土地,不屈的精魂——莫言散论之一[J].文学评论,1987(6):20-29. 被引量:39
  • 2莫言.我的故乡与我的小说[J].当代作家评论,1993(2):37-39. 被引量:130
  • 3王德威.千言万语 何若莫言[J].读书,1999,0(3):95-102. 被引量:35
  • 4陈思和.莫言近年小说创作的民间叙述[J].当代作家评论,2001(6):71-71. 被引量:34
  • 5吴炫.《高梁地里的美学--重读莫言的(红高粱)系列》[J].文科月刊,1988,:25-25.
  • 6叔本华.《叔本华论说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88页.
  • 7莫言.《能安心、静心写小说就是过大年》.上海:《文汇读书周报》,2005年3月1日.
  • 8朱向前.《深情于他那方小小的“邮票”--莫言小说漫评》.北京:《人民日报》,1986年12月8日.
  • 9莫言.《生死疲劳》,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版,第217页,第3页,第4页,第87-88页,第91页,第183-186页,第367页,第537页,第513页,第4页,第195页,第327页,第337-338页,第23-24页,第21页,第501页,第182页,第276页,第182页,第338页,第186页,第312页.
  • 10莫言.《丰乳肥臀》下册,第424-429页,第473-478页.

共引文献4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