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宿州方言中形容词的生动形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宿州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其中的形容词生动形式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从形容词加特定修饰成分表示法、词语重叠表示法、词语加缀表示法和补语表示法四个方面把宿州方言中的形容词和普通话中形容词形式进行比较分析,能更进一步凸显其鲜明特色。
作者
胡月
机构地区
安徽大学文学院
出处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81-83,共3页
Journal of Huaibe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关键词
宿州方言
形容词
生动形式
重叠式
加缀式
分类号
H172.4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1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21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5
1
张德岁,唐爱华.
宿州方言中的“给”[J]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7):47-50.
被引量:10
2
杨绍林.
彭州方言中形容词的生动形式[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6):353-357.
被引量:9
3
阮桂君.
宁波方言形容词重叠式[J]
.长江学术,2008(4):102-109.
被引量:5
4
沈飞燕,刘晓蕊.
嘉兴方言形容词复杂形式及形容词与程度副词的搭配问题——兼论其与普通话的相关比较[J]
.商业文化(学术版),2011(11):249-250.
被引量:1
5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
二级参考文献
11
1
张喆生,苏晓青,吕永卫.
徐州方言单音词汇释(二)[J]
.方言,1985,7(1):68-78.
被引量:1
2
杨淑敏.
元明时期新兴副词探析[J]
.山东社会科学,1994(4):80-82.
被引量:3
3
苏晓青,吕永卫.
《徐州方言词典》引论[J]
.方言,1994(3):184-197.
被引量:8
4
邓明.
古汉语词义感染综论[J]
.语文研究,2006(2):37-39.
被引量:16
5
赵祎缺.
河南玄武方言“A+嘞+给啥样”语义分析[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3):125-127.
被引量:1
6
朱德熙.包含动词“给”的复杂句式.中国语文,1983,(3).
7
刘永耕.动词"给"语法化过程的义素传承及相关问题[M]//沈家煊.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31-151.
8
洪波,赵茗.汉语给予动词的使役化及使役动词的被动介词化[M]//.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9
于芹.
安徽临泉方言中比喻格式“给……啷”[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87-88.
被引量:5
10
阮桂君.
宁波方言形容词重叠式[J]
.长江学术,2008(4):102-109.
被引量:5
共引文献
21
1
苏俊波.
汉语方言的“给”“跟”混同[J]
.华中学术,2023(1):146-163.
2
沈慕禛,蒋豪杰.
《鄞县通志·文献志》所收宁波方言词汇重叠式的考察[J]
.汉字文化,2024(12):1-3.
3
姜菡.
河南禹州方言中多功能词“给”的语法化[J]
.汉字文化,2024(5):25-30.
4
刘梦晴.
河南焦作方言中“给”的语法化研究[J]
.汉字文化,2022(6):24-27.
被引量:1
5
叶秋生,应利.
赣语铅山话形容词的几种生动形式[J]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4(1):93-95.
6
林美伶.
山东栖霞方言形容词性的生动形式[J]
.新余高专学报,2008,13(3):69-72.
被引量:1
7
聂平.
南京方言形容词的生动形式[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09(5):98-100.
被引量:2
8
余玲.
赣语余干话形容词的几种生动形式[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0(6):49-50.
9
李平.
苍溪方言形容词的生动形式[J]
.汉字文化,2010(4):55-60.
10
陈小燕.
贺州(桂岭)本地话的“bA”、“bbA”式形容词[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7(5):76-81.
被引量:3
1
张德岁.
宿州方言中的语气词[J]
.宿州学院学报,2013,28(3):49-52.
被引量:3
2
朱琳.
宿州方言中的时间词语研究[J]
.宿州学院学报,2013,28(6):45-48.
3
营蓓蒂.
宿州方言中的“来”——兼论其语法化机制[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2(6):51-53.
被引量:1
4
于理想.
皖北宿州方言中时态助词“来”的体貌研究[J]
.皖西学院学报,2015,31(3):95-98.
5
张德岁,唐爱华.
宿州方言中的“给”[J]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7):47-50.
被引量:10
6
乌日古木拉.
利用《蒙古语口语语料库》分析形容词形式[J]
.中国蒙古学(蒙文),2014,42(4):40-43.
7
石继忠.
注意它们的区别[J]
.英语辅导(高中年级),2000(4):18-18.
8
张琳琳.
宿州方言词缀例释[J]
.宿州学院学报,2015,30(11):54-56.
被引量:1
9
李宇明.
论词语重叠的意义[J]
.世界汉语教学,1996,10(1):11-20.
被引量:194
10
鲁美晨.
论网络语言中词语的重叠情况[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5(11):120-121.
被引量:2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