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空间美学的建构及其后现代文化表征实践 被引量:8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进入后现代社会以来,由于主体社会实践的改变和生存体验方式的转型,空间性逐步受到哲学和其他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视。空间理论中的文化地理、城市设计、赛博空间、异质区隔等都给审美文化提供了更为宽阔的视野,而文学和美学的多元性、生存性、家园感与体验性等也契合了空间转向的"第三空间"阐释与"前学科"风貌,美学理论与空间理论就天然地结合在一起,生发出崭新的、具有实践性质的"空间美学"。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空间美学的"生存——体验论"以主体精神实践的维度完成了对本体论和认知论意义上的空间转型,而空间美学的实践性特质也得以充分参与到后现代的文化表征言说之中,自然空间性与都市实践性的融合、空间生产性与空间话语论的融合、生活空间性与身体在场性的融合都构成了文化实践的显性特质。空间美学将在后现代的历史语境中继续发挥强大的理论包容力与话语阐释空间。
作者 裴萱
机构地区 武汉大学文学院
出处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0-109,共10页 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现代性视域中的艺术自律问题研究"(10BZW002) 武汉大学博士自主科研项目"空间转向与后现代审美经验"(2013111010201)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6

  • 1杨春时.论中国古典美学的空间性[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1):32-38. 被引量:28
  • 2[美]杰姆逊 唐小兵译.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 3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 [M].Blackwall,1991.
  • 4[英][法]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 5[美]爱德华·W·苏贾(索亚).第三空间[M].陆扬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 6[德]马丁·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 7[美]爱德华·W·苏贾(索亚).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 8[法]巴什拉.空间的诗学[M].张逸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17.
  • 9[美]詹姆逊.认知的测绘[A].詹姆逊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 10[美]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二级参考文献70

  • 1徐碧辉.对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的哲学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1999(6):62-73. 被引量:16
  • 2虞友谦.吴文化传统之政治解读[J].东南文化,2001(7):41-46. 被引量:3
  • 3[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27、27页.
  • 4宗白华.《中国艺术的写实精神》..《美学与意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204-205页.
  • 5[法]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第8页.
  • 6[法]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吴士栋译,商务印书馆,1958年,第9页.
  • 7孙周兴选遍.《海德格尔选集》上卷.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1191-1193页.
  • 8《庄子·天下第三十三》,王先谦撰,陈凡整理.《庄子集解》,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481页.
  • 9《庄子·天道》,王先谦撰,陈凡整理.《庄子集解》,第177页.
  • 10《坛经·般若品第二》,见冯国超主编.《坛经》,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1页.

共引文献485

同被引文献76

引证文献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