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时代转折、政治角力与女明星的银幕塑形:李丽华与战后香港国语片 被引量:2

Li Lihua and Hongkong Film after the War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以演员李丽华在香港的表演创作为讨论对象,采取明星研究与社会历史批评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她在香港不同时期的表演风格及特色,着重探讨不同意识形态对李丽华银幕形象的塑造,并力图揭示李丽华明星形象背后的政治—文化意涵。此外,本文还将分析李丽华在左、右阵营中的流动,并以此为切入点,剖析战后香港国语电影界的复杂状况和微妙格局。
作者 苏涛
出处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3-58,共6页 Contemporary Cinema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5

  • 1袁仰安.《<红楼梦)与<新红楼梦>》,载《电影圈》第164期(1950年12月),第5页.
  • 2辛方.《<新红楼梦>人物志》,载《电影圈》第166期(1951年2月),第16页.
  • 3朱顺慈撰录.《影坛常青树李丽华》,载《香港影人口述历史丛书(1)南来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0年,第165-168页.
  • 4雪琴.《(三女性>的评价》,载《电影圈》第131期(1948年3月),第4页.
  • 5李丽华.《爱与恨--蒋家珠的人物性格》,载《光艺电影画报》第38期(1951年6月),无页码.
  • 6《李丽华左拥右抱哺婴时期不拟拍片》,载《电影圈》第119期(1947年3月),第6页.
  • 7《李丽华年!》,载《光艺电影画报》第30期(1950年10月),无页码.
  • 8明人.《1951年长城公司制片计划》,载《电影圈》第169期(1951年5月),第9页.
  • 9贤铨《论:李丽华的演技》,载《光艺电影画报》第52期(1952年8月),无页码.
  • 10吴祖光.《电影从业十年》,载其所著《一辈子--吴祖光回忆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第322页.

同被引文献29

  • 1柯灵.上海沦陷期间戏剧文学管窥[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11(2):1-18. 被引量:16
  • 2刘成汉.《朱石麟--中国古典电影的代表》,见刘成汉.《电影赋比兴集》,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196页.
  • 3《访韦伟》,黄爱玲编《诗人导演--费穆》,香港:香港电影评论学会1998年版,第204页.
  • 4《白光加入龙马》,载《青青电影》1950年第20期.
  • 5《白光最近二三事》,载《电影圈》1951年4月第168期.
  • 6《影人影事·李丽华两头难》,载《光艺电影画报》1950年11月第31期.
  • 7《韦伟访谈》,见《香港影人口述历史丛书之二:理想年代--长城、凤凰的日子》,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1年版,第71页.
  • 8齐闻韶.《我的苦乐与思考》,上海市电影局史志办公室编《上海电影史料》(4),1994年.第42页.
  • 9《国语片在香港无出路》,《光艺电影画报》1952年4月第48期.
  • 10伍尚.《去年度电影制片业回顾》,《光艺电影画报》1952年2月第46期.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