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及时代价值——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它所处的时代的产物。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表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它是不断发展与创新的。这告诉我们,要用不断发展与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更要自觉地、与时俱进地、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作者
字成飞
机构地区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3年第1期17-19,共3页
The Journal of Yunnan Provincial Committee School of CPC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新世界观
意义
分类号
B03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5756
同被引文献
18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4
1
《马克思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第158、34页.
2
《马克思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30、347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页.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7页.
共引文献
5756
1
肖海鹰,张颢.
井冈山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比较研究[J]
.时代文学,2008(10):195-196.
2
张立波.
身体在实践话语中的位置[J]
.天津社会科学,2004(4):14-19.
被引量:5
3
荣长海.
邓小平的风险意识及其现实意义[J]
.天津社会科学,2004(4):60-63.
4
唐莉.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中国化进程探析[J]
.天津社会科学,2004(4):67-69.
5
陈尤文.
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J]
.社会科学,2004(7):50-57.
被引量:1
6
李文阁.
活动、生命、意见和思维方式——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哲学[J]
.学术研究,2004(7):46-52.
被引量:12
7
许斗斗.
社会:人与自然相互生成意义上的统一体——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社会”理论的解读[J]
.学术研究,2004(7):58-63.
被引量:6
8
薛德震.
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J]
.理论前沿,2004(13):23-25.
被引量:2
9
刘世佳.
邓小平:生产力理论发展的伟大创新者[J]
.理论前沿,2004(14):18-20.
10
俞永耀.
邓小平言行思想探析[J]
.理论前沿,2004(14):20-21.
同被引文献
18
1
苏维汉.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唯物史观的核心[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3(4):7-11.
被引量:1
2
李克非.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和形成过程——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1):3-9.
被引量:1
3
李殿斌,吴树明,杨文质.
唯物史观的理论来源探讨[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6(1):25-33.
被引量:1
4
朱晓鹏.
论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历史唯物主义萌芽[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1(4):13-18.
被引量:1
5
施肇域.
必须从新的角度考察唯物史观的理论来源[J]
.青海社会科学,1988(3):46-50.
被引量:1
6
李荣海.
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及其世界观意义——与孙正聿先生商榷[J]
.哲学研究,2007(8):8-11.
被引量:13
7
孙正聿.
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意义[J]
.哲学研究,2007(9):3-7.
被引量:53
8
王桂泉,姚黎君.
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J]
.理论探讨,2008(3):63-65.
被引量:1
9
王秀美.
唯物史观创立的当代价值[J]
.韶关学院学报,2009,30(4):36-40.
被引量:1
10
王晓升.
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扬弃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化[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0(3):106-118.
被引量:13
引证文献
2
1
刘芳芳.
谈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J]
.改革与开放,2014(10):92-93.
2
向祎,谢钰苹.
近年来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综述[J]
.社会科学前沿,2022,11(11):4829-4835.
1
程绪彪.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J]
.池州师专学报,2004,18(5):1-4.
2
冯国瑞.
《实践论》、《矛盾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理论贡献[J]
.南京社会科学,1997(S1):22-30.
3
袁夫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视野[J]
.求实,2003(z1):76-77.
被引量:1
4
王连芳,王海.
试述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轨迹[J]
.前沿,2011(4):56-59.
5
徐崇温.
评“当代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要由科学到乌托邦”论[J]
.高校理论战线,2006(11):56-60.
6
武江波.
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途径[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30(17):38-42.
7
刘佑成.
马克思主义与世界的变革浪潮[J]
.哲学研究,1984(9):1-8.
被引量:4
8
倪愫襄.
论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伦理观[J]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2(1):29-37.
9
徐东.
试论知识分子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推动作用[J]
.经济研究导刊,2010(35):292-294.
被引量:2
10
康渝生,胡寅寅.
走向“真正的共同体”:唯物史观的致思理路[J]
.理论探讨,2015(4):48-52.
被引量:5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3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