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0年第3期15-18,共4页
Impact of Science on Society
二级参考文献4
-
1刁培德.“中体西用”与中国科学近代化[J].科学学研究,1985,3(3):37-41. 被引量:5
-
2刘鹤玲.东方智慧的西方呼应──帕拉塞尔苏斯运动[J]思维与智慧,1995(06).
-
3周雁翎.帕拉塞尔苏斯:新科学运动的领袖与怪杰[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1(05).
-
4董光璧.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论纲[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共引文献16
-
1叶建美.一种改进的液位控制系统[J].中国科技信息,2005(12C):130-130. 被引量:3
-
2孙从军,丁军强.中国近现代科技体制化的动因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17):160-162. 被引量:1
-
3卢勇,肖航.民国时期学术研究职业化体制考察--从中央学会到中央研究院[J].求索,2009(4):208-210.
-
4任定成,陈天嘉,李政,阎瑞雪,郑丹,陈首,黄艳红,任安波,叶青,朱晶,席文.“文化簇”与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北京大学“科学文化史”讨论班述要[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0,31(1):14-25. 被引量:9
-
5王永斌.科学教育在中国的发轫、传播与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2(5):1-6. 被引量:1
-
6藏书楼无法孕育近代图书馆[J].图书与情报,1999(3):25-26. 被引量:12
-
7崔跃峰.科学文化的全球性辨析——兼与任定成先生商榷[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5):26-28.
-
8张培富,孙磊.默顿的科学社会学研究路径的形成——兼论中国近现代科学社会史研究路径[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6(1):27-33.
-
9张祖林.关于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史分期问题的讨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7(3):43-47. 被引量:6
-
10邵鹏.1950—1977年中国化学科普图书与社会背景的关系[J].科普研究,2018,13(6):91-98.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14
-
1张文雅,张家惠,刘猛.与刘嘉麒谈科普[J].科学家,2014(10):72-75. 被引量:1
-
2杨彦明.美国科普教育之管见[J].引进与咨询,1998(2):41-42. 被引量:5
-
3吕华元.组建科普志愿者队伍的几点作法[J].科协论坛,2004,19(11):30-31. 被引量:4
-
4王渝生.科普工作要有新思路新举措[J].中国青年科技,2005(3):8-9. 被引量:2
-
5马磊.走近“科学”象牙塔——国外科普活动及对广东的启示[J].广东科技,2006,15(7):8-9. 被引量:4
-
6刘华杰.科学传播的三种模型与三个阶段[J].科普研究,2009,4(2):10-18. 被引量:178
-
7李健民,刘小玲,张仁开.国外科普场馆的运行机制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J].科普研究,2009,4(3):23-29. 被引量:14
-
8梁兆正.对科技馆建设理念和建馆模式的探讨[J].科普研究,2010,5(1):53-56. 被引量:35
-
9汤书昆,张勇.从传播要素演化的角度探讨科技博物馆的科学传播模式[J].科普研究,2011,6(3):14-19. 被引量:5
-
10董全超,许佳军.发达国家科普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科普工作的几点启示[J].科普研究,2011,6(6):16-21. 被引量:34
二级引证文献5
-
1陈婉姬,李莹,宿湘林,刘雨飞,刘懿璇.公众参与社区科普活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科普研究,2021,16(2):59-67. 被引量:4
-
2肖治亮.浅析我国科普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资讯,2014,12(36):196-196. 被引量:5
-
3李媛.打通学术资源科普化“最后一公里”——科研成果向科普资源转化的观察与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9,0(11):19-21. 被引量:10
-
4连湘琦.结合科普资源推进社区科普工作[J].科技传播,2019,11(20):170-171. 被引量:4
-
5张芝键,孙艳艳(指导).针对幼儿科普双语课程进城市社区的可行性分析[J].海外英语,2020(17):54-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