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新闻记者》
CSSCI
2000年第4期46-49,共4页
Shanghai Journalism Review
同被引文献74
-
1王炎龙,殷俊.以伦理和法制构建新闻自律新体系[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3(S1):259-261. 被引量:3
-
2陈力丹.试论隐性采访的法律意识和行为规则[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1999,24(5):39-44. 被引量:48
-
3陈力丹,郭镇之.关于與论监督的访谈[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0,25(4):20-25. 被引量:10
-
4王好立,何海波.“司法与传媒”学术研讨会讨论摘要[J].中国社会科学,1999(5):72-84. 被引量:71
-
5庄临强.隐性采访的力量与控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1998,23(4):53-55. 被引量:15
-
6张启承.关于保护舆论监督的几点思索[J].新闻记者,1999(10):41-42. 被引量:3
-
7周建明.正确有效地开展新闻舆论监督[J].新闻与写作,1998(8):5-7. 被引量:2
-
8周也平.体验式报道"疑[J].新闻记者,1998(2):6-9. 被引量:12
-
9孙旭培.舆论监督的回顾与探讨[J].传媒,2003(4):43-44. 被引量:14
-
10王怡红.越过迷误:追寻新闻自律的价值意义──兼论美国新闻自律领域[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4,1(4):74-78. 被引量:7
引证文献16
-
1李爱芹.新时期新闻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78-81. 被引量:4
-
2王炎龙,殷俊.以伦理和法制构建新闻自律新体系[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3(S1):259-261. 被引量:3
-
3纪振永,匡春燕.也论记者采访权的法律性质及立法保护[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14-18. 被引量:4
-
4王胜.论竞业禁止与商业秘密保护[J].商场现代化,2006(08X):266-267.
-
5阮志孝.和谐社会的媒介舆论监督与人民监察制度[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99-101. 被引量:2
-
6王维亚,王泓.让“无处不在的眼睛”更敏锐——当前新闻舆论监督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8(5):87-90. 被引量:2
-
7顾学文.“雷人”官腔压制不了舆论监督和传媒尽职[J].新闻记者,2010(2):25-28.
-
8王春玲.论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困境[J].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10(5):14-15. 被引量:1
-
9季为民,聂双.舆论监督给隐性采访营造了什么样的空间——隐性采访能够成立的条件论证[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15(5):19-26.
-
10彭桦.隐性采访:舆论监督的特殊手段[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19(3):87-89.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25
-
1周啸天,王涛.近年党报改革理论研究的五大热点[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7):293-297.
-
2宋鸽.电子治理视野下新闻舆论监督模式的选择[J].行政与法,2006(7):69-70.
-
3钱怀瑜.论隐性采访权的限制[J].新闻爱好者,2008(10):24-25.
-
4贾一然.法制新闻采访侵权的对策分析——由两则案例引发的思考[J].消费导刊,2007,0(14):135-135.
-
5苟德培.网媒时评:让舆论监督在网络腾涌[J].今传媒,2009,17(8):24-25. 被引量:2
-
6杨志军.网络舆论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展望[J].学习与实践,2011(4):114-123. 被引量:5
-
7季为民,聂双.舆论监督给隐性采访营造了什么样的空间——隐性采访能够成立的条件论证[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15(5):19-26.
-
8彭桦.隐性采访:舆论监督的特殊手段[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19(3):87-89. 被引量:1
-
9张泰.论新闻隐性采访适用范围暨抗辩权的合理使用[J].中国出版,2013(18):29-31. 被引量:1
-
10赵拂晓.论我国当前的新闻舆论监督[J].商情,2014(7):329-3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