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江淮分水岭地区美好乡村建设探索——以肥东县元疃镇塘西村为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美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针对分水岭地区缺水的特征,以元疃镇塘西村为例,分析了其地域概况,中心村规划、产业布局概况,基础设备情况,以及规划创新与特色。通过将农业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旨在打造分水岭地区绿色长城,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地区生态环境。
作者
李星银
机构地区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3期3944-3945,3995,共3页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关键词
分水岭
美好乡村
绿色长城
分类号
S26 [农业科学—农业水土工程]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5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7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4
1
张祎,季昌好,林国庆,许忠农,汪建来,赵小庆,胡玉.
江淮分水岭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实践与思考[J]
.安徽农业科学,2001,29(4):558-560.
被引量:5
2
陈志波.
江淮分水岭地区造林技术[J]
.农技服务,2012,29(7):830-831.
被引量:1
3
杨文斌,王在高.
江淮分水岭生态脆弱性特征及对策研究[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3):340-343.
被引量:4
4
合肥市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开发利用的研究报告[R].2009.
二级参考文献
5
1
孙武.
波动性生态脆弱带的特征[J]
.中国沙漠,1997,17(2):199-203.
被引量:35
2
姚君泽.
论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开发和农业发展[J]
.农业技术经济,1999(4):47-51.
被引量:5
3
蒋跃林,盛绍学,张爱民,杨太明.
江淮分水岭地区降水与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1999,27(5):418-420.
被引量:17
4
肖正东.
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岗地经济林[J]
.经济林研究,2001,19(2):62-64.
被引量:1
5
张建春,魏翔,史志刚,张效武.
皖江淮分水岭东部降水变化与池河流域输沙关系的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2002,16(A01):116-119.
被引量:6
共引文献
7
1
茆长荣,尚广萍.
江淮分水岭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成因与控制对策[J]
.水土保持通报,2006,26(2):12-16.
被引量:7
2
韩冀,徐文修.
关于阿克苏地区种植业发展的对策[J]
.中国科技信息,2007(9):61-62.
3
樊明怀,周云峰,夏兴萍,王蕾.
安徽省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的思路和对策[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29(4):22-26.
被引量:7
4
施六林,王艳,王川.
江淮分水岭地区干旱特点及发展节水农业的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186-18187.
被引量:7
5
敦惠霞,胡景辉,侯旭光,吴云霞,王千里,侯安宏,高晓霞,侯智慧.
内蒙古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种植业现状分析[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41(5):1-2.
6
潘立新.
生态旅游视角下水土流失区治理开发研究——以江淮分水岭为例[J]
.经济问题探索,2015(6):177-182.
被引量:4
7
吉晓华,王慧娴.
1949年以来江淮分水岭区域综合治理探析[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4):24-28.
1
孟宪毅.
建设绿色长城[J]
.内蒙古林业,2011(11).
2
张爱民,盛绍学.
江灌分水岭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和利用[J]
.减灾与发展,1998(4):31-33.
3
邬宗应,王向东.
江淮分水岭地区水稻高产栽培技术[J]
.农技服务,2014,31(5):45-46.
被引量:1
4
张玉兴.
抗旱服务组织建设探索[J]
.安徽水利科技,2001(B12):21-21.
5
黄元宁,朱国美,王万群,张文灿.
珍珠豆型花生新品种比较试验[J]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3):118-119.
6
冯纪元,鲍先巡,涂俊涛,张磊.
江淮分水岭地区果桑栽培技术[J]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0):1868-1869.
被引量:2
7
郭昌兵,祝远松,汪深.
江淮分水岭地区节水灌溉措施的探讨[J]
.安徽农学通报,2000,6(3):54-56.
8
胡永年.
江淮分水岭地区六种多熟高效种植方式[J]
.现代农业科技,1998(9).
9
蒋跃林,盛绍学,张爱民,杨太明.
江淮分水岭地区降水与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1999,27(5):418-420.
被引量:17
10
葛子辉,杨久文.
江淮分水岭地区水土流失的分析[J]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2):52-54.
被引量:2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 第1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