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煤炭高等教育》
2000年第3期26-29,共4页
Meitan Higher Education
同被引文献36
-
1赵成秀.民族高校学生参与计算机机房管理和维护[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3):195-196. 被引量:14
-
2韩小平.浅谈普通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4):276-277. 被引量:18
-
3周佩莹,袁国栋,肖洋.竞争优势与协同知识创新的经济学研究[J].软科学,2006,20(2):114-118. 被引量:4
-
4姜科声,姜啸风.学生参与管理 促进改革提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7):872-874. 被引量:18
-
5徐宝芳,斯琴巴特尔.试论高等学校实验室管理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9(9):37-39. 被引量:21
-
6张顺兴.浅谈高校实验室及其管理机制[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1836-1836. 被引量:5
-
7唐景莉,万玉凤.中外大学校长纵论高教“变革的力量”[N].中国教育报,2010-05-06(3).
-
8石彦君 范朝阳.构建设备采购、设备管理、实验室建设三位一体工作格局的思考与实践.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85-287.
-
9理查德·莱特.穿过金色阳光的哈佛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
10NSF. I/UCRC. Model Partnerships [ DB/OL ]. [ 2012 - 01 - 20 ] Http ://www. nsf. gov/eng/iip/iucre/index, jsp.
引证文献5
-
1王国权,刘元林.深化CAD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J].吉林工学院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21(3):40-41. 被引量:2
-
2陈昌贵,曾小军.通过协同创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J].江苏高教,2013(1):16-19. 被引量:41
-
3叶振风,李剑松.校级重点实验室创新管理机制研究——以安徽农业大学果树学重点实验室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53):10-11. 被引量:2
-
4王斌,王卫军,赵伏军,陈玲,宁勇.后喻文化视角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J].煤炭高等教育,2018,36(5):12-15.
-
5曾小军,黄大乾.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9,37(6):20-24.
二级引证文献45
-
1汪志兵,孙竹梅.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科教导刊,2014(4):26-27. 被引量:3
-
2汪维华,汪维清,张芳.计算机图形学实用性教学改革探讨[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23(3):43-44. 被引量:1
-
3刘光伟,霍雨新.高等学校工程专业三维实体建模教学模式[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6):718-720.
-
4李洪修.高校协同创新的文化冲突及其调适[J].江苏高教,2013(5):28-30. 被引量:11
-
5季青春,考宏涛.基于“协同创新”模式大学生新型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35-36. 被引量:7
-
6冯丽云.悬置行为的功能分析——论协作学习的可行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10):37-39.
-
7杨琴,姚娟.基于协同创新的电子商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学理论,2013(27):251-253. 被引量:4
-
8毕斗斗.旅游专业高级职业经理人定向培养模式探讨——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4,26(4):102-103.
-
9韦玮,高明.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5):82-83. 被引量:3
-
10李晓燕,杨大恒,严林木,钱剑峰,李杰.制冷空调实验教学中心协同创新机制模式与实现[J].实验室科学,2014,17(3):142-144.
-
1程天权.博大隽永的讲话 改革创新的动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2(11):3-5.
-
2陈昌贵,龙传鑫,余海林.国际学术交流对高校教师工作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1991,12(1):80-84.
-
3李良如.高校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一环[J].高等教育研究,1990,11(1):80-82.
-
4郑师渠.哲学社会科学应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走向世界[J].中国高等教育,2002(11):6-7. 被引量:1
-
5王立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反思:由通识英语向学术英语转型中写作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5,0(45):15-16. 被引量:4
-
6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第一小学[J].教育,2017,0(19):82-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