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道德教育的三大特性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亚里士多德的道德教育思想认为,道德教育具有"不可传授性"、"习得性"与"社会性"三大特性,由于人们行为的差异性与不确定性,导致道德教育领域中道德知识与科学知识具有本质区别,而此种知识类型上的区别,决定了道德教育不可能像科学知识那样可传授,而是具有"不可传授性";道德教育在确切知识传授意义上的"不可传授性",决定了人们只能通过行为习惯"习得"的方式来获得德性;基于人属社会性存在物,因而个体道德德性的"习得"不可能是单个人的"自我谋划",而是必须在道德的社会中,通过社会共同生活才能达致,从而使道德教育具有深刻的社会性。亚里士多德的道德教育思想对破解当前我国道德教育中的一些困惑颇有启示。
作者 戴洪晖
机构地区 深圳前海学校
出处 《湖湘论坛》 CSSCI 2014年第3期125-128,共4页 Huxiang Forum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 1包尔生;何怀宏.伦理学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 2亚里士多德;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 3伽达默尔;洪汉鼎.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 4颜一.亚里士多德选集(政治学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 5邓安庆.西方伦理学概念溯源——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概念的实存论阐释[J].中国社会科学,2005(4):73-82. 被引量:16
  • 6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二级参考文献23

  • 1孙周兴.本质与实存——西方形而上学的实存哲学路线[J].中国社会科学,2004(6):71-81. 被引量:29
  • 2张汝伦.海德格尔与实践哲学[J].哲学动态,2005(2):3-7. 被引量:13
  • 3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5页.
  • 4H. G. Gadamer, Gesammelte Werke 1, Ttibingen: J. C. B. Mohr Siebeck, 1993, S. 284, 285.
  • 5亚里士多德 苗力田译 载苗力田主编.《尼各马可伦理学》[A].苗力田译,载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Ⅷ[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7页.
  • 6Aristoteles, Nikomachische Ethik, l103a 14-21. Stuttgart: Philipp Reclam Jun. 1980, S. 34.
  • 7Aristoteles, Metaphysik, Zweites Buch (a), 993b, 19-23.
  • 8Hamburg: Rowohhs Enzyklopaedie Verlag.2002.
  • 9Aristoteles, Metaphysik, S. 70, 167.
  • 10范明生.《希腊哲学史》3[M].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12页.

同被引文献9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