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教育展望》
2000年第4期113-126,共14页
Quarterly Review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同被引文献20
-
1何柱姿.国家助学贷款的制度缺损及行为效能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04,15(6):3-8. 被引量:6
-
2曹天予,曹南燕,范岱年.科学和哲学中的后现代性[J].哲学研究,2000(2):11-19. 被引量:29
-
3辜胜阻,李俊杰.助学贷款制度与贫困生资助体系研究[J].教育研究,2005,26(4):32-37. 被引量:34
-
4贾西津.对民办教育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3,24(3):47-53. 被引量:46
-
5[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
-
6[美]约翰·S·布鲁贝克.教育问题史[M].吴元训等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183.
-
7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471.
-
8理查德·D·范斯科德 等.美国教育基础—社会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22.
-
9E·拉兹洛.决定命运的选择[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p72,73.
-
10雅斯贝尔斯 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
二级引证文献23
-
1张宇.激励与约束:高职院校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双重策略[J].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20(11):27-28. 被引量:2
-
2马晓强.“科尔曼报告”述评——兼论对我国解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6,27(6):29-33. 被引量:41
-
3何善亮.选择与时代同步的优质教育:“择校”问题的积极应对[J].教育科学,2006,22(4):5-11. 被引量:6
-
4高洪波.从教育的“不平等”看美国少数族裔的教育权利保护——纽约市预先准备项目(Prep For Prep)考[J].基础教育参考,2006(11):17-19. 被引量:2
-
5焦美芝.对进一步完善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思考[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6):103-104. 被引量:1
-
6王康,盛鹏,吴万群.和谐社会语境下教育公平理念的法律价值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9(3):14-18. 被引量:4
-
7易进,郑丹.“科尔曼报告”对我国教育公平监测的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09(7):11-14. 被引量:5
-
8杨智辉.浅谈国家助学贷款现存的问题及对策[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4(7):234-234.
-
9刘幼玲.“学业乐观”的引入及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基础教育,2010,7(9):59-62.
-
10周建国,屈茂辉.教育公平的法哲学阐释[J].求索,2010(9):106-108. 被引量: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