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审美救赎的焦虑——傅元峰诗歌批评论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傅元峰的诗歌批评呈现出独特的诗学风貌。他的研究视野集中在汉诗抒情主体的文化处境和审美精神方面,对此多有关注并有深入省察。他的焦虑并非单向度的文化焦虑,而是一直和诗学的基本建筑联结在一起,无论是宏观立论还是文本品鉴,都不放弃对汉诗抒情主体"贵族精神"破败缘由的细究。
作者
施龙
机构地区
扬州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东吴学术》
2014年第3期97-102,共6页
Soochow Academic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制度史"(项目批准号:11&ZD112)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
傅元峰
诗歌批评
审美
分类号
I207.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60
参考文献
20
共引文献
38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20
1
傅元峰.
自然景物叙写与中国现代小说诗性现代化[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00-106.
被引量:2
2
傅元峰.
魂断中国:写给少年Pi的一份悼词[J]
.粤海风,2013,0(1):75-76.
被引量:1
3
周作人:《贵族的与平民的》,《自己的园地》,北京:北京晨报社,1923.
4
傅元峰.
风景之死——1990年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文学与自然[J]
.扬子江(评论),2006(1):48-51.
被引量:6
5
傅元峰.
在历史与非历史之间——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断想[J]
.中州学刊,2001(6):38-42.
被引量:2
6
傅元峰.
孱弱的抒情者——对“朦胧诗”抒情骨架与肌质的考察[J]
.文艺争鸣,2013(2):76-82.
被引量:8
7
傅元峰.
探询诗歌民刊存在的审美依据——《诗歌月刊·全国社团民刊专号》读札[J]
.诗歌月刊,2008,0(4):5-6.
被引量:1
8
唐晓渡:《什么是"幸存者"》,《唐晓渡诗学论集》,第133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9
傅元峰.
暧昧的当代汉语诗歌史[J]
.粤海风,2009(2):28-33.
被引量:2
10
傅元峰.
有诗如巫——于坚诗歌片论[J]
.当代作家评论,2010(3):146-153.
被引量:4
二级参考文献
60
1
凡一平.
在市场的喧嚣中写作[J]
.南方文坛,2000(6).
被引量:1
2
刘锋杰.
何谓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J]
.学术月刊,1997,29(9):38-43.
被引量:9
3
王瑶.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起讫时间问题[J]
.中国社会科学,1986(5):175-186.
被引量:31
4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
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J]
.文学评论,1985(5):3-14.
被引量:445
5
沈奇.
飞行的高度──论于坚从《0档案》到《飞行》的诗学价值[J]
.当代作家评论,1999(2):41-49.
被引量:3
6
张荣翼.
文学史的时间座标与哲学性[J]
.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7(1):96-105.
被引量:4
7
陈辽.
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性质问题[J]
.南京社会科学,1997(4):65-69.
被引量:3
8
戴光中.
侨寓者的怀恋——略论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J]
.天津师大学报,1986,6(1):64-69.
被引量:4
9
王富仁.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问题的几点思考[J]
.文学评论,2000(5):34-43.
被引量:34
10
[法]罗兰·巴特.《文之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76,64,23页.
共引文献
38
1
刘卫东,杨秀婷.
朵渔与新世纪诗歌的“日常生活”流变[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0(1):14-19.
2
蔡江珍.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散文现代性理论与公安派小品文[J]
.文学评论,2007(1):166-174.
被引量:1
3
张颖.
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土散文中的风景描写[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4):62-66.
被引量:2
4
刘永.
当代诗歌精神重建的神性维度[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6):101-105.
被引量:1
5
高侠.
论新时期小说“自然抒写”的流变[J]
.河南社会科学,2013,21(2):80-84.
被引量:1
6
姚国建.
【理论】中国新诗精神危机的成因探析[J]
.鸭绿江,2013(2):113-119.
7
包妍,程革.
“个体”的崛起与突围——对“崛起派”中个体意识的思考[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6(4):107-112.
8
施龙.
反讽与现实主义——读范小青的《名字游戏》和《生于黄昏或清晨》[J]
.文艺争鸣,2013(12):118-122.
被引量:2
9
邹瑶.
论“朦胧诗”的撒娇情结[J]
.山花(下半月),2015,0(1):158-159.
被引量:1
10
严荷菱.
“道”在日常生活中——从艺术说起[J]
.江淮论坛,2015(2):92-95.
被引量:1
1
陶丽萍.
理性批评话语的追寻——梁实秋诗歌批评论[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06(8):95-98.
2
李洱.
人物内外[J]
.南方文坛,2005(2):22-23.
被引量:1
3
申茂堂.
论《原诗》中的“志”与“胸襟”[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6):76-77.
4
邓昭祺.
叶燮论杜甫——《原诗》缺失初探[J]
.文艺理论研究,2007(4):65-71.
被引量:12
5
金路杰.
意象、意象思维与《二十四诗品》[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34(3):25-28.
6
杜英.
从《十八春》的修订看解放初期的张爱玲[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1):204-220.
被引量:3
7
张涵.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在男性身上的体现[J]
.北方文学(下),2013(3):35-35.
被引量:1
8
高建红.
战乱中的白流苏与斯嘉丽[J]
.大观周刊,2013(12):23-23.
9
许子东.
《论中国文学》的现实文化处境[J]
.文学自由谈,1989(3):66-68.
10
黄树森.
汤显祖与岭南[J]
.岭南文史,2016,0(1).
东吴学术
2014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