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荒山地力恢复技术
被引量:
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通过研究 ,荒山地力恢复主要技术有 :套种、混交、施肥、封山育林保护、栽培技术改进。
作者
汪传桂
机构地区
浙江省开化县林业局
出处
《林业科技通讯》
2000年第11期23-25,共3页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关键词
荒山
地力恢复技术
林地
分类号
S714.6 [农业科学—林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43
同被引文献
38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22
参考文献
2
1
王仁东.杉木林基地资源评估和经营技术综合研究论文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
2
聂道平.
森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J]
.林业科学研究,1991,4(4):435-440.
被引量:43
共引文献
43
1
刘发茂,肖祥希.
试论工业人工林生态学特征[J]
.福建林业科技,1993,20(3):38-41.
2
刘增文,潘开文.
Olson枯落物分解模型存在的问题与修正[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1):69-70.
被引量:12
3
张希彪,上官周平.
黄土丘陵区主要林分生物量及营养元素生物循环特征[J]
.生态学报,2005,25(3):527-537.
被引量:77
4
谢贤健,张健,冯茂松.
巨桉主要养分元素积累与分布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2005,26(2):1-6.
被引量:15
5
张希彪,上官周平.
黄土丘陵区油松人工林与天然林养分分布和生物循环比较[J]
.生态学报,2006,26(2):373-382.
被引量:84
6
刘增文,高文俊,潘开文,杜红霞,张丽萍.
枯落物分解研究方法和模型讨论[J]
.生态学报,2006,26(6):1993-2000.
被引量:36
7
李进峰,宫渊波,陈林武,程永珍,张发会.
广元3种林分类型生物产量与磷素空间格局的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2007,28(5):36-40.
8
曹建华,李小波,赵春梅,蒋菊生,谢贵水.
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研究进展[J]
.热带农业科学,2007,27(6):68-79.
被引量:28
9
郭家新.
杉木火力楠混交林与杉木纯林土壤碳氮库研究[J]
.福建林业科技,2008,35(2):5-9.
被引量:13
10
彭龙福.
不同立地条件楠木人工林养分研究[J]
.福建林业科技,2008,35(2):10-15.
被引量:12
同被引文献
38
1
肖荣诂.
江西省水土流失现状及其防治对策[J]
.水土保持通报,1994,14(3):39-43.
被引量:11
2
崔书红.
花岗岩风化壳土地退化及其危害[J]
.水土保持通报,1994,14(5):53-57.
被引量:7
3
阮伏水,周伏建.
花岗岩侵蚀坡地重建植被的几个关键问题[J]
.水土保持学报,1995,9(2):19-25.
被引量:26
4
赵其国.
我国红壤的退化问题[J]
.土壤,1995,27(6):281-285.
被引量:152
5
彭少麟.
恢复生态学与植被重建[J]
.生态科学,1996,15(2):26-31.
被引量:184
6
许再富,刘宏茂.
热带雨林退化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消失与修复探讨[J]
.云南植物研究,1996,18(4):433-438.
被引量:14
7
李相玺,左长清,姚毅臣,范明华.
花岗岩侵蚀区植被层次结构优化模式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1997,4(1):202-207.
被引量:10
8
中科院红壤丘陵开发战略研究小组.综合开发南方红壤丘陵区--我国农业的出路之一[J].土壤,1990,22(3):113-117.
9
张凤州.必须重视水土保持耕作措施[J].中国水土保持,1985,6(3):7-8.
10
赵其国.红壤退化问题研究刻不容缓.中国科学报第一版,1995,(796).
引证文献
1
1
吕仕洪,向悟生,李先琨,唐润琴.
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研究综述[J]
.广西植物,2003,23(1):83-89.
被引量:22
二级引证文献
22
1
郑华,欧阳志云,王效科,苗鸿,赵同谦,彭廷柏.
不同森林恢复类型对南方红壤侵蚀区土壤质量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04,24(9):1994-2002.
被引量:78
2
刘君,王展,倪池.
辽东山区植被恢复对策的探讨[J]
.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5,23(1):38-40.
被引量:3
3
张金盈,徐云,苏春江,刘兴亮.
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进展[J]
.水土保持研究,2005,12(6):101-104.
被引量:29
4
陆树华,李先琨,吕仕洪,向悟生,欧祖兰,覃家科,王晓英,叶文培.
桂林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过程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J]
.广西科学,2006,13(1):52-57.
被引量:12
5
王晓龙,胡锋,李辉信,刘满强,秦江涛,张斌.
侵蚀退化红壤自然恢复下土壤生物学质量演变特征[J]
.生态学报,2007,27(4):1404-1411.
被引量:23
6
欧阳克蕙,王堃.
人工草地植被重建对退化红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29(3):474-478.
被引量:7
7
丁福红.
滇池流域台地植被恢复发展思路[J]
.环境科学导刊,2008,27(4):38-40.
被引量:2
8
黄小春,宋小妹.
江西低丘红壤水土流失区植被恢复策略及理论探讨[J]
.江西林业科技,2008,36(6):42-47.
被引量:4
9
王宁,贾燕锋,白文娟,张振国,焦菊英.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土壤种子库特征与季节动态[J]
.草业学报,2009,18(3):43-52.
被引量:18
10
崔永忠,李昆,孙永玉,陈艳彬,张春华.
元谋干热河谷不同整地措施造林成效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2009,22(5):1300-1304.
被引量:9
1
张明,孙大伟,邹振峰,米实,孙海亮,董晓明.
杨树人工林地力衰退机理及恢复技术研究[J]
.农业与技术,2016,36(23):99-99.
2
闫德仁,刘永军,王晶莹,杨茂仁.
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肥力与微生物含量的研究[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6,24(3):46-50.
被引量:54
3
蒋云东,王达明,周云,陈宏伟.
西双版纳几种人工林地力恢复趋势研究[J]
.云南林业科技,2002(3):50-54.
被引量:7
4
施建荣.
安徽省人工林问题探讨[J]
.华东森林经理,1999,13(4):17-19.
被引量:1
5
宋为交,贺超兴,于贤昌,张志斌,李衍素,闫妍.
不同种植年限有机土基质的变化及其对温室黄瓜生长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13,24(10):2857-2862.
被引量:15
6
王豁然,江泽平,阎洪.
论澳大利亚植被与中国林木引种的关系[J]
.热带地理,1994,14(1):73-82.
被引量:17
7
贾有余,任永峰,高宇,赵沛义,尹秀兰,李彬,蒙美丽.
内蒙古阴山北麓区不同土壤改良剂施用效果研究[J]
.作物杂志,2017(2):130-134.
被引量:2
8
果树秋肥施用“翠京元微生物菌剂”效果奇特[J]
.科技致富向导,2014,0(31):30-30.
9
唐华军,张步川.
人工林地地力退化及恢复措施探议[J]
.现代园艺,2013,36(5):73-74.
被引量:1
林业科技通讯
2000年 第1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