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变迁的知觉模式与现代诗歌——以梁宗岱和卞之琳为例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知觉模式是主体组织知觉材料的方式和潜在框架,在中国现代文学生成过程中,知觉模式是重要同时也容易被忽略的因素。随着包括电影在内的新的视觉呈现方式、展示技术等的影响和塑造,变化的知觉模式参与构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呈现方式和想象空间。回到知觉模式正发生变化的现代文学创生期,能够捕捉到其中的转折痕迹。梁宗岱和卞之琳呈现出过渡期特有的两种有着根本差异的知觉模式,梁宗岱坚守古典知觉模式:有着认知雄心的主体试图将分散的对象综合为统一的整体,力求接近情感、哲思、宇宙深层中永恒的"脉搏"、节奏;卞之琳则典型地体现了现代知觉模式的特点:消散的主体,面对着破碎、纷杂的空间、时间等片段化知觉经验,从电影等新的技术形式中汲取资源,已然放弃了追寻能够把握整体的节奏,代替的是"视线的戏剧"——一种介于传统戏剧和个人冥想之间的新诗形式。
作者 王飞
出处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7-160,共4页 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 1Jonathan Crary.Suspensions of Perception Attention[M].Cambridge:MIT Press,2001.
  • 2卞之琳.雕虫纪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4.
  • 3卞之琳.卞之琳译文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164.
  • 4徐志摩.徐志摩全集:第1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201,203-204,207,259.

共引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