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抓实“两点”,让语文课落地生根——《我和祖父的园子》教例品析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校的一位老师执教了《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为了上好这节课,这位老师认真阅读了《呼兰河传》,精心预设了每个教学环节,然而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我细细品味了其中的几个教学环节,启发颇多。启发一:抓实基点,顺应学情教字词 上课伊始,教师出示了三组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第一组:蜂子 蝴蝶 蜻蜒 蚂蚱 小鸟 第二组:韭菜 倭瓜 玉米 黄瓜 谷穗 第三组:栽花 拔草 下种 铲地 浇水 学生正确读词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三组词语各有什么特点。接着,教师展示了与前两组词有关的图片。这个教学环节,目的是检查学生预习生字词的情况,为阅读文本扫清障碍。粗看这个环节,词语分块出现,很有条理,配以相应的动植物和昆虫图片,既检查了生字词,又让学生认识了相应的事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看了蜂子、蝴蝶等图片,学生表现出短暂的兴奋,纷纷大声嚷着自己认识的动植物和昆虫的名字。细细揣摩这个环节,不难发现,这组词中的动植物和昆虫,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除了不太了解倭瓜是南瓜的别称之外,其余的动植物和昆虫都是学生认识和熟悉的,再让学生看图片,对学生学习新知识并没有什么帮助。课堂四十分钟,需将工夫用在刀刃上。教者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为他们搭建已知与未知的桥梁。倘若为了追求场面的热闹,弃学情于不顾,那课堂只能成为教师表演的舞台,而学生只能成为群众演员。
作者 朱建
出处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 2014年第5期70-70,共1页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