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2006~2012年上海市松江区围产儿死亡分析 被引量:1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目的:分析松江区围产儿死亡的相关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松江区2006~2012年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年间全区围产儿死亡577例,平均死亡率为5.66‰。围产儿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围产儿死亡率从2006年的7.39‰下降至2012年的3.85‰,呈逐年下降趋势。2012年与2006年围产儿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市户籍围产儿死亡62例,死亡率为2.77‰;非本市户籍围产儿死亡515例,死亡率为6.46‰,本市与非本市围产儿死亡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28~36+6周的围产儿死亡370例,死亡构成比占64.12%。胎龄37~39+6周的围产儿死亡164例,死亡率1.61‰,死亡率从2006年的3.17‰直线下降到2012年的0.58‰,死亡构成比从42.86%下降到15.07%。胎龄≥40周的围产儿死亡43例,死亡率0.42‰,死亡率从0.84‰下降到0.26‰,死亡构成比从15.73%下降到6.85%。对比2006年和2012年胎龄28~36+6周围产儿死亡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2006年与2012年胎龄37~39+6周、胎龄≥40周的围产儿死亡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胎、死产及早期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54.59%、3.99%和41.42%。2006~2012年围产儿死亡原因前3位为严重畸形、早产和脐带因素,分别占围产儿死亡的18.54%、16.64%和16.12%。结论:加强健康教育,做好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提高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和围产期保健意识,尤其加强流动孕产妇保健意识和产前检查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
出处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2417-2419,共3页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of China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二级参考文献23

  • 1廖军娟,张丽颖.围产儿死亡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0):2755-2756. 被引量:10
  • 2[1]Drazancic A.Antenatal car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What should be done?J Perinat Med,2001,29(3):188
  • 3[3]Locksmith GJ.Antibiotic therapy in 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Clin Obstet Gynecol,1998,41(4):864
  • 4[4]William E,Hathaway,William WH.Current pediatric diagnosis & treatment.Norwalk:Appleton & Lange,1991.60
  • 5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15.
  • 6丰有吉.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8-69.
  • 7胡亚美 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00.
  • 8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427.
  • 9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41~142.
  • 10Yeast JD, Lu G. Biochemical markers for the prediction of preterm labor [J] . Obstetrics & Gynecolog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005, 32 (3): 369.

共引文献92

同被引文献115

引证文献14

二级引证文献5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