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被引量:14
出处
《研究与发展管理》
CSSCI
2000年第2期1-4,12,共5页
R&D Management
同被引文献67
-
1任景波.对高校科研评价量化的讨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2):206-206. 被引量:2
-
2叶朝辉.加大投入 完善机制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J].政策,2001(6):14-16. 被引量:1
-
3杨健安.高校科技开发服务体系及管理运作机制的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1999,17(2):42-44. 被引量:4
-
4方俊英,刘迎贵.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与潜力[J].科学管理研究,1999,17(2):51-52. 被引量:2
-
5罗毅,朱毅,张麟,王素清.技术创新与高校的积极作用[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8,10(2):22-25. 被引量:3
-
6陈丽,余津宜.大学与企业合作技术创新的模式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5,4(1):22-23. 被引量:8
-
7梁尤能,孙哲,吴荫芳.发挥高校科技优势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建设作贡献[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5,17(2):1-5. 被引量:4
-
8帅平,秦亚恬,冯涛,杨竹.浅析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咨询,2006(05S):42-43. 被引量:1
-
9张亚杰.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28(9):96-98. 被引量:7
-
10范德清,金石.创办大学科技园 加速高技术产业化[J].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6(12):22-25. 被引量:6
引证文献14
-
1王颖超,梁祥君.安徽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0(z1):131-133.
-
2张传莉,赵俊.我厂煤磨主要参数的控制及常见故障的处理[J].四川水泥,2006(5):22-24.
-
3张红卫,滕金生.对大学教学管理创新的几点认识[J].教育与职业,2007(8):36-37. 被引量:4
-
4林志刚,宁瑞芳.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简论[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2):105-107.
-
5王春秋,贾常响,李平.科技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J].煤炭高等教育,2007,25(5):8-10. 被引量:1
-
6孙再罗,张伟.从系统论角度对高校技术创新的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29(5):446-449.
-
7张斌,陈广胜,范德林.高校创新方法推广普及试点建设的现状及策略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9):17-18. 被引量:8
-
8刘文志,冷丰,许作铭.基于高校科技创新的党员量化指标体系研究[J].卷宗,2012(2):138-140.
-
9李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2,20(3):292-296. 被引量:19
-
10姜富明.高校参与国家西部开发的战略对策[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14(4):85-89.
二级引证文献46
-
1张程花.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同行[J].文教资料,2006(32):10-11. 被引量:1
-
2原长弘.高校科技产业的研究主题及其历史演进:1994—2002[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6(5):102-106. 被引量:2
-
3赵应文,宋光森.论高等院校科技成果的转化[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4,23(4):97-100. 被引量:5
-
4骆光林,陈天佳,吕品,郭晶.浙江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现状评估与研究[J].科研管理,2005,26(2):35-45. 被引量:6
-
5郑胜华,许强.科技三产与城市中央商务区的互动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2(5):32-35.
-
6曾旸.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定位[J].科技管理研究,2005,25(9):77-79. 被引量:7
-
7张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另类思考[J].科学学研究,2005,23(6):811-815. 被引量:6
-
8王根明,方萍.陕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投入产出实证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27(6):46-47. 被引量:3
-
9马云启,吕杰,刘冰.论构建高等学校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重要性[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57-59. 被引量:1
-
10王崇举,杨萍,郑志国,董琳.区域协调发展与政府的社会服务功能[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17(2):1-5.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