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从“极性”到“间性”——20世纪西方文论的理论品格解析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在文学理论兴盛的20世纪,"极性"特征十分明显,文学理论的"极性"取向是思想活跃的一种表征,显示出强大的思想张力,同时,也预示着思想从此开始走向衰减,因为理论的"极性"是一种非常态,它架构思想的同时也在毒害着思想。未来的文学理论应该从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在极性理论之间,找到崭新的、多元的平衡点。"间性"意味着理论的沉淀期而非沉寂期,人们已经开始进行着可贵的探索,虽然中间派难做人,但这里可能正是真理的藏身之处。
作者 延永刚
出处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6-119,共4页 Journal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3BZW009) 牡丹江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QY201203)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 1赵毅衡.“新批评”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 2安托万·孔帕尼翁.理论的幽灵-文学与常识[M].吴泓渺,汪捷宇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 3Fish.Stanley.Is There a Text in This Class ? Bost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0.
  • 4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M].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1.
  • 5怀宇.罗兰·巴特随笔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
  • 6Iser,Wolfgang.The Act of Reading.Lond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7.
  • 7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 8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M].商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共引文献85

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