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的退行性和增生性病变,常可累及心、脑血管、肾等重要部位而导致急性冠脉综合症、脑卒中、缺血性肾病等,是导致心脑血管病的主要病理基础。中医学者称之为"脉积",认为气阴两虚是AS发病的根本,痰瘀互结是AS发病的关键,痰瘀日久沉积于脉络,形成"脉积",从而引起"胸痹"、"中风"、"眩晕"、"偏枯"等临床表现[1]。1治未病"思想"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⑴未病先防、防于未成之时。"治未病"理论的经典论述最早源自于《黄帝内经》。其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气机未乱时,随时维护气机平衡,是治未病的基本方法,历代医家以此为源并加以发挥,“与其救治于有病之后,不如摄养于无疾之前”,病而后洽,则“用力多而成功少,吉凶各半矣。”强调未病先防的重要性,提出疾病要“早发现、早治疗”。
出处
《内蒙古中医药》
2014年第9期141-141,共1页
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